宋孝武帝与大明诗坛
发布时间:2020-12-19 13:59
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可循,在某些时代里帝王所起的作用也很关键。刘宋是政治与文学结合得最紧密的时代,宋孝武帝刘骏多才而又尚俗,他的上台使得大明诗坛面貌一新。本文由“孝武帝与大明士风新变”、“孝武帝与大明一代‘好斯文’”和“孝武帝与大明诗坛‘尚谣俗’”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好斯文”和“尚谣俗”出现的背景,后两部分主要论述在孝武帝的影响和推动下大明诗坛的活跃状况及“尚谣俗”现象的出现。第一部分对大明士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与元嘉士风的比较可以较分明地规列出大明士人在政治态度、生活风范以及精神风貌等方面的改变。大明士风更加趋向于消极、享乐、卑弱,这与在上者的政治经略、执政风格和侈丽追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部分旨在揭示孝武帝与大明诗坛繁盛的关系。与元嘉偏重经史之学相比,大明则好作诗歌,孝武帝是这种文坛转向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除了在官制设置上能体现出其对诗歌创作格外倾心外,孝武帝还对诗人爱赏恩赐有加,并组织大量的诗歌集会活动。再佐之以文学品评之风来鼓动诗人的创作热情,同时,孝武帝也积极投身于诗歌写作实践中,这些举措无疑起到了极强的导引与促进作用。在孝武帝的大力支持、倡导下,整个社...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价值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理念与方法
第一章 宋孝武帝与大明士风新变
第一节 政治态度的改变:由勤恪务实到消极无为
第二节 生活风范的改变:由节俭清约到奢侈享乐
第三节 精神风貌的改变:由自信张扬到卑弱平庸
第二章 宋孝武帝与大明一代“好斯文”
第一节 大明文坛之转向
一 从“元嘉多经史”到“大明好斯文”
二 “经史”之诗与“情性”之诗
第二节 孝武帝对“好斯文”的倡导
一 制度上的倾斜
二 诗歌活动的组织
三 创作实践的引导
第三节 孝武帝与诗文品评之风
一 由人物品评到诗文品评
二 孝武帝对诗人诗作的品评
三 诗人间的互评风气
第三章 孝武帝与大明诗坛“尚谣俗”
第一节 孝武帝对俗乐地位的提高
第二节 孝武帝的民歌拟作
第三节 大明诗人的民歌拟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南朝前期的风格批评模式[J]. 胡大雷.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2]浅析《诗品》“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J]. 马黎丽.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3]大明泰始诗论[J]. 陈庆元. 文学遗产. 2003(01)
[4]民歌升降与刘宋后期诗风[J]. 吴怀东.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5]晋宋寒人的崛起和文学的关系[J]. 徐国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3)
[6]钩深索隐、曲写毫芥到情灵摇荡、流连哀思——论南朝诗风之流变[J]. 丁福林.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4)
[7]南朝政局与“吴声歌”、“西曲歌”的兴盛[J]. 曹道衡. 社会科学战线. 1988(02)
[8]评宋孝武帝及其政策[J]. 严耀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1)
博士论文
[1]清商曲辞研究[D]. 曾智安.首都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26024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价值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理念与方法
第一章 宋孝武帝与大明士风新变
第一节 政治态度的改变:由勤恪务实到消极无为
第二节 生活风范的改变:由节俭清约到奢侈享乐
第三节 精神风貌的改变:由自信张扬到卑弱平庸
第二章 宋孝武帝与大明一代“好斯文”
第一节 大明文坛之转向
一 从“元嘉多经史”到“大明好斯文”
二 “经史”之诗与“情性”之诗
第二节 孝武帝对“好斯文”的倡导
一 制度上的倾斜
二 诗歌活动的组织
三 创作实践的引导
第三节 孝武帝与诗文品评之风
一 由人物品评到诗文品评
二 孝武帝对诗人诗作的品评
三 诗人间的互评风气
第三章 孝武帝与大明诗坛“尚谣俗”
第一节 孝武帝对俗乐地位的提高
第二节 孝武帝的民歌拟作
第三节 大明诗人的民歌拟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南朝前期的风格批评模式[J]. 胡大雷.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2]浅析《诗品》“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J]. 马黎丽.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3]大明泰始诗论[J]. 陈庆元. 文学遗产. 2003(01)
[4]民歌升降与刘宋后期诗风[J]. 吴怀东.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5]晋宋寒人的崛起和文学的关系[J]. 徐国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3)
[6]钩深索隐、曲写毫芥到情灵摇荡、流连哀思——论南朝诗风之流变[J]. 丁福林.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4)
[7]南朝政局与“吴声歌”、“西曲歌”的兴盛[J]. 曹道衡. 社会科学战线. 1988(02)
[8]评宋孝武帝及其政策[J]. 严耀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1)
博士论文
[1]清商曲辞研究[D]. 曾智安.首都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26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2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