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基于“感物”理论的“象”解读

发布时间:2020-12-21 17:23
  感物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一环,其包裹的浓郁偶然性和非理性使文学创作和审美中的肇始性问题具有可待阐释的理论空间。以"感物"出发,论述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发生的几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物,列于文学发生的前端,由物及心,心物交互。六朝时,感物被普遍解释为感物之变,其本质仍在于感象。象的哲学性概念内涵由《周易》始,观物取象,以解天意。象为外在之形,感物之"象"除应包含物象的本体性意义外,还应包裹具有似、喻之意的,包裹着具有人类主体参与性意义的"像""、喻"之意。在这三种传统的象意阐释基础上,感象也意味着以图像为感知的对象。象的图像意义以汉字的象形造字为逻辑起点,汉字决定了中国文学的发生以象为逻辑起点,筑象以达意,并以求达到万物合一、物我两合的感物美学理想。 

【文章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06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象之三种传统释义
二、感物之物为象
三、感物之象的图像内涵溯源
四、感物的体象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代文论中的“象喻”传统[J]. 夏静.  文艺研究. 2010(06)
[2]审美感兴论[J]. 张晶.  学术月刊. 1997(10)



本文编号:2930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30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d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