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雅正诗学精神考论》
发布时间:2020-12-28 06:20
如题目所言,本文使关于陈子龙雅正诗学精神的一篇考论。所谓考论,不仅仅要阐明他的诗学体系,还要从文学内外各个层面考证出产生这样观念的原因。陈子龙作为明末重要的诗人、云间诗派的代表作家,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但是针对他诗学观念的研究一直不是很多,而且主要集中在词学的研究。对于他诗学的阐述,既往的文学史多提及他主张诗歌创作要“托志忧时”、强调“怨刺”,反对“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本人通过阅读、整理大量的相关资料,认为陈子龙所关注的“托志忧时”与“怨刺”精神其实都从属于他“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的雅正诗学体系,所谓的“怨刺”,不仅不是“温柔敦厚”诗教的对立面,而是先秦两汉以来诗歌“兴观群怨”、“风雅正变”所体现的政教功能的合理组成部分,不是相互抵牾,而是对立统一。 陈子龙这种观念的形成,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时代的感召,既是明代诗学思潮涌动的自然嬗变,又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将立足于对陈子龙雅正诗学精神的辨析,力图从明代诗歌的“雅”“真”相失、实学济世、社事复古等方面找出它的诱因。
【文章来源】: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节.陈子龙雅正诗学辨析
一.关于雅正精神的解释
1.“雅”与“雅正”
2.雅正诗歌的审美实质
二.陈子龙其人及其雅正诗学体系
1.陈子龙其人
2.陈子龙的雅正诗学体系
情以独至为真
文以范古唯美
三.在折中与调和中实现“独至”之情与“雅正”法度的结合
1.对七子的传承与变异:汉魏盛唐,格代以降;比兴之志,唐人无间
2.对公安派的反拔:规古近雅,创格易鄙
3.“审音”关乎世变,衰世亦可作盛世之音
四.陈子龙对正变与温柔敦厚的理解
1.风雅正变的实质: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
2. 明士人于对于“风雅正变”的关注:天下兴乱,由于学术明晦
3.陈子龙对于“温柔敦厚”的态度:“怨刺”精神不是“温柔敦厚”诗教的对立面
4.对于“怨刺”精神的强调:导扬盛美,讥刺当时
5.“怨”、“规”、“颂”、“爱”的统一
第二节.陈子龙雅正诗学精神溯源
一.晚明诗园的凄凉、雅正诗学精神的一脉相承、师心师古诗学思潮的“雅”“真”相失是陈子龙重奏雅正诗学的内因
1.晚明诗学园地的凋零,传统诗学精神的渐去渐远
2.雅正诗学精神与风雅审美规范的一脉相承
3.明人对于真诗的探讨:七子雅而不真,公安真而不雅
二.云间望族的诗礼传家、徐光启实用经学的熏陶以及复古社事的影响是促成陈子龙雅正诗学精神的外因
1.望族诗礼传家对陈子龙的熏陶
2.陈子龙的事功济世:对徐光启昌明实学精神的承传
3.社事复古对陈子龙诗学精神的影响:祖述六经、力返风雅
小结
附录一:报刊论文论文相关资料
附录二:引用书目与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43275
【文章来源】: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节.陈子龙雅正诗学辨析
一.关于雅正精神的解释
1.“雅”与“雅正”
2.雅正诗歌的审美实质
二.陈子龙其人及其雅正诗学体系
1.陈子龙其人
2.陈子龙的雅正诗学体系
情以独至为真
文以范古唯美
三.在折中与调和中实现“独至”之情与“雅正”法度的结合
1.对七子的传承与变异:汉魏盛唐,格代以降;比兴之志,唐人无间
2.对公安派的反拔:规古近雅,创格易鄙
3.“审音”关乎世变,衰世亦可作盛世之音
四.陈子龙对正变与温柔敦厚的理解
1.风雅正变的实质: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
2. 明士人于对于“风雅正变”的关注:天下兴乱,由于学术明晦
3.陈子龙对于“温柔敦厚”的态度:“怨刺”精神不是“温柔敦厚”诗教的对立面
4.对于“怨刺”精神的强调:导扬盛美,讥刺当时
5.“怨”、“规”、“颂”、“爱”的统一
第二节.陈子龙雅正诗学精神溯源
一.晚明诗园的凄凉、雅正诗学精神的一脉相承、师心师古诗学思潮的“雅”“真”相失是陈子龙重奏雅正诗学的内因
1.晚明诗学园地的凋零,传统诗学精神的渐去渐远
2.雅正诗学精神与风雅审美规范的一脉相承
3.明人对于真诗的探讨:七子雅而不真,公安真而不雅
二.云间望族的诗礼传家、徐光启实用经学的熏陶以及复古社事的影响是促成陈子龙雅正诗学精神的外因
1.望族诗礼传家对陈子龙的熏陶
2.陈子龙的事功济世:对徐光启昌明实学精神的承传
3.社事复古对陈子龙诗学精神的影响:祖述六经、力返风雅
小结
附录一:报刊论文论文相关资料
附录二:引用书目与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43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4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