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科举八股文专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8 17:39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体。要对此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须先立足于文体本体的研究。基于此点认识,本文分列专题对八股文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文除引言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探讨八股文称名、八股文的考试范式及其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考试文体,其考试内容首为《四书》,《五经》次之,其体式由题头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和股对部分(四组对仗句组)组成。就其称名而言,除“八股文”外,还有“八比文”、“《四书》文”、“经义”、“制义”、“制艺”、“时文”等。这些称名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从各自的角度体现着“八股文”某一方面的特点。 第二章考察八股文源流变迁。就八股文的起源而言,说法颇多。但一般而论,大多溯源至宋元的经义文。代圣人立言和排偶是该文体的两个重要特征。就“代言”而言,中国传统文体中并不鲜见。排偶语体源远流长,而用排偶的方式来作文,初非官方规定,亦非由某个人或少数人创制,它实是考生追求文章华丽取悦考官的结果。风气所向,后逐渐成为场屋中普遍追求的作文方式。该文体由宋元经义文发展而来,至明成化年间,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 ...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缘起
第一章 八股文称名、考试范式及其在科举考试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八股文称名
        一 八股文定义的界定
        二 八股文称名辨析
    第二节 八股文的考试范式
        一 文题
        二 题头
        三 股对
    第三节 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主导地位的确立
        一 人才选拔制度的变迁
        二 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章 八股文源流变迁
    第一节 八股文起源述论
    第二节 八股文的“代言”
        一 何谓“代言”
        二 传统文体中的“代言”
        三 “代言”在科举经义文中的运用
    第三节 八股文的排偶
        一 何谓八股文的排偶
        二 《四书》中排偶句式的考察
        三 赋、论中排偶句式的考察
    第四节 经义文到八股文的演变
        一 试“大义”的形式
        二 “三经新义”及论体形态
        三 宋元代经义文形态
        四 科举八股文形态
第三章 八股文文本及文风分析——明清科举八股文个案研究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方法、材料及步骤
    第三节 对比分析之结论
        一 文题特点
        二 文体结构
    第四节 文风变迁
        一 明代八股文文风的变迁
        二 清代八股文文风的变迁
第四章 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理、法、辞、气”是衡文批语的落脚点
    第三节 “理、法、辞、气”的基本含义
    第四节 “清真雅正”是衡文的总体要求
    第五节 “清真雅正”标准确立的原因
第五章 八股文的修辞学解读
    第一节 八股文写作——话语的修辞
    第二节 作文立主脑——修辞要适应题旨
    第三节 行文之法——篇章修辞
    第四节 韵律的安排——语音修辞
    第五节 修辞格的具体运用
        一 衬托
        二 模拟
        三 对偶
        四 顶真
        五 用典
第六章 八股文的历史作用评析
    第一节 清代的八股文评价
        一 八股批评之辨析
        二 对八股文的肯定评价
        三 朝廷易废之争
    第二节 八股文的历史功用
        一 促进了思想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二 教育作用
        三 八股文的考试功用
            (一) 知识检测
            (二) 智力检测
            (三) 防范舞弊、便于阅卷
主要征引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明代八股文文本分析
    附录二 清代八股文文本分析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举考试中的经义与论[J]. 孔庆茂,汪小洋.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2944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44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8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