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化视阈:“左联”社团文学创作论
发布时间:2020-12-29 04:22
本文提出了以文化人格心理为中心的“青年文化”视野立场,认为从文化人格形态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化划分成老年、中年和青年三个层面,在评价标准上肯定青年文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以上海30年代左联文学社团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将探讨的范围集中于30年代的左联社团文学创作与文化心态关系上。论文总体上以上海左联为研究中心,在青年文化视阈下,从文学创作思维、艺术取向、文学史价值三个角度重新阐释左联文学社团的文学创作。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以下部分构成:首先在绪论中提出文化人格心态角度研究文学社团的可行性提出青年文化的概念界定;第一章主要分析青年文化传统建立与左联文学社团成立的关系,对左联文学社团的时间和地域属性进行分析,从话语环境考察左联在上海成立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第二章从创作思维的角度,指出青年文化思维的作用下左联文学社团文学创作思维和题材选取、创作主题的倾向,分析在政治集体话语和个人情感话语冲突中的文学叙事策略;第三章从青年文化视角观察左联文学创作中的个性特征;第四章从青年文化角度重新看待左联文学社团创作的特点;反思青年文化的发展及现状,认为有更多的文化视角为创作的标准更能符合文学文化史的发展需求...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绪论
一、青年文化视野的提出
二、“青年文化”概念的辨析和厘定
三、青年文化视野下的03年代文学社团
第一章 “青年文化”传统与“左联”文学社团的关系
第一节 青年文化的生成背景
第二节 “左联”文学社团的青年文化因素
第三节 “左联”社团创作的属性
第二章 “青年文化”思维下的“左联”文学创作
第一节 青年文化思维与“左联”文学创作题材
第二节 青年文化思维与“左联”文学创作主题
第三节 青年文化思维与“左联”文学创作的浪漫性
第三章 “青年文化”视角下的“左联”文学创作特点
第一节 青年文化与“左联”文学创作中的政治抒情性
第二节 青年文化与“左联”文学创作中的紧张气息
第四章 “左联”文学创作意义的重估
第一节 “左联”文学创作的青年文化群体意识
第二节 “左联”文学艺术品性的得与失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派乡土小说的浪漫寻梦与田园诗抒写[J]. 丁帆. 河北学刊. 2007(02)
[2]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杨剑龙. 文学评论. 2006(06)
[3]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模式解析[J]. 贺桂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05)
[4]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J]. 刘骋.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05)
[5]《生活》周刊(1925-1933年)与青年文化[J]. 赵文. 学术研究. 2006(03)
[6]虚写革命,实写爱情——左联初期丁玲对“革命加恋爱”模式的不自觉背离[J]. 常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01)
[7]“左翼”、“时代”及“文学”——在“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 陈平原. 鲁迅研究月刊. 2006(01)
[8]论左翼文学运动的人文价值观[J]. 宋剑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9]突围与超越:左联后期的现实主义创作[J]. 陈晨. 理论学刊. 2005(12)
[10]20世纪中国文学社团、流派的文化考察[J]. 唐金海,张喜田. 学术研究. 2005(11)
博士论文
[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D]. 王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本文编号:2944997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绪论
一、青年文化视野的提出
二、“青年文化”概念的辨析和厘定
三、青年文化视野下的03年代文学社团
第一章 “青年文化”传统与“左联”文学社团的关系
第一节 青年文化的生成背景
第二节 “左联”文学社团的青年文化因素
第三节 “左联”社团创作的属性
第二章 “青年文化”思维下的“左联”文学创作
第一节 青年文化思维与“左联”文学创作题材
第二节 青年文化思维与“左联”文学创作主题
第三节 青年文化思维与“左联”文学创作的浪漫性
第三章 “青年文化”视角下的“左联”文学创作特点
第一节 青年文化与“左联”文学创作中的政治抒情性
第二节 青年文化与“左联”文学创作中的紧张气息
第四章 “左联”文学创作意义的重估
第一节 “左联”文学创作的青年文化群体意识
第二节 “左联”文学艺术品性的得与失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派乡土小说的浪漫寻梦与田园诗抒写[J]. 丁帆. 河北学刊. 2007(02)
[2]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杨剑龙. 文学评论. 2006(06)
[3]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模式解析[J]. 贺桂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05)
[4]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J]. 刘骋.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05)
[5]《生活》周刊(1925-1933年)与青年文化[J]. 赵文. 学术研究. 2006(03)
[6]虚写革命,实写爱情——左联初期丁玲对“革命加恋爱”模式的不自觉背离[J]. 常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01)
[7]“左翼”、“时代”及“文学”——在“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 陈平原. 鲁迅研究月刊. 2006(01)
[8]论左翼文学运动的人文价值观[J]. 宋剑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9]突围与超越:左联后期的现实主义创作[J]. 陈晨. 理论学刊. 2005(12)
[10]20世纪中国文学社团、流派的文化考察[J]. 唐金海,张喜田. 学术研究. 2005(11)
博士论文
[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D]. 王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本文编号:2944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4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