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隐逸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8 03:11
“竹林七贤”作为魏晋之际士人对阮籍、嵇康等七人品题的品目,其得名源于隐逸,其出现的直接契机是正始末年的竹林之游,在高平陵之变发生后,竹林之游受到士人瞩目和称道,“竹林七贤”之品目也在此时产生。随着政局、社会风尚和士人心态的继续推进,竹林七贤内部和整个士人阶层都在发生着变化,隐逸思想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体现,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阮籍。在政局动荡的漩涡中,阮籍的隐逸思想不断变化,从早期的儒家到中期的融合儒道再到晚期的倾向道家,他的隐逸思想的转变也与此同步。他作于正元元年的《首阳山赋》第一次以道家的立场批判他早年的儒家隐逸思想,标志着他的隐逸思想从融合儒道转变为倾向道家,这也是阮籍思想倾向道家的最早文本证据,其契机并非学界以往认同的高平陵之变,而是司马氏在嘉平末年杀夏侯玄、擅行废立等一系列恶行。在此之后日渐险恶的局势使阮籍的隐逸思想发生了分化:一方面,在现实中他发挥庄子思想,用齐一是非、自足安命的朝隐论安定身心,在险恶政局中虚与委蛇,保全了生命,但道家的批判与超越精神和他心中潜藏的儒家价值观使他不能安于这种生活,而是陷入无尽的苦闷与迷惘;另一方面,阮籍将远离俗世的隐逸发展为超越俗世的游仙...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汉晋隐逸风尚与竹林七贤得名
第一节 汉晋隐逸风尚的兴衰
第二节 "竹林七贤"得名考
第二章 阮籍隐逸思想分期——《首阳山赋》的标志性意义
第一节 阮籍早期隐逸思想
第二节 《首阳山赋》与阮籍隐逸思想的转折
第三章 朝隐与游仙——阮籍晚期隐逸思想的分化
第一节 阮籍隐逸思想分化的背景
第二节 阮籍隐逸思想分化的两端
第四章 阮籍"命世大贤"的得名与其隐逸思想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竹林七贤”名号之流传与东晋中前期政局[J]. 马鹏翔. 中国哲学史. 2008(02)
[2]阮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米晓燕. 绥化学院学报. 2008(02)
[3]论阮籍《咏怀诗》——组诗创作性质及其主题的逻辑展开[J]. 钱志熙. 东方丛刊. 2008(01)
[4]1994年以来阮籍诗赋研究综述[J]. 汪淑霞.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5]新时期以来阮籍研究综述[J]. 杨志刚. 许昌学院学报. 2006(01)
[6]易代之际的悲愤与自责——阮籍《首阳山赋》发微[J]. 张建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7]20世纪90年代以来阮籍研究述评[J]. 王渭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8]阮籍《达庄论》与汉魏之际庄学[J]. 王晓毅. 史学月刊. 2004(02)
[9]曹芳被废与阮籍心灵的裂变——论阮籍《首阳山赋》在其心灵史上的意义[J]. 王利锁.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竹林七贤名义考辨[J]. 韩格平. 文学遗产. 2003(02)
硕士论文
[1]竹林七贤偶像的形成与发展[D]. 韩猛.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04251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汉晋隐逸风尚与竹林七贤得名
第一节 汉晋隐逸风尚的兴衰
第二节 "竹林七贤"得名考
第二章 阮籍隐逸思想分期——《首阳山赋》的标志性意义
第一节 阮籍早期隐逸思想
第二节 《首阳山赋》与阮籍隐逸思想的转折
第三章 朝隐与游仙——阮籍晚期隐逸思想的分化
第一节 阮籍隐逸思想分化的背景
第二节 阮籍隐逸思想分化的两端
第四章 阮籍"命世大贤"的得名与其隐逸思想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竹林七贤”名号之流传与东晋中前期政局[J]. 马鹏翔. 中国哲学史. 2008(02)
[2]阮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米晓燕. 绥化学院学报. 2008(02)
[3]论阮籍《咏怀诗》——组诗创作性质及其主题的逻辑展开[J]. 钱志熙. 东方丛刊. 2008(01)
[4]1994年以来阮籍诗赋研究综述[J]. 汪淑霞.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5]新时期以来阮籍研究综述[J]. 杨志刚. 许昌学院学报. 2006(01)
[6]易代之际的悲愤与自责——阮籍《首阳山赋》发微[J]. 张建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7]20世纪90年代以来阮籍研究述评[J]. 王渭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8]阮籍《达庄论》与汉魏之际庄学[J]. 王晓毅. 史学月刊. 2004(02)
[9]曹芳被废与阮籍心灵的裂变——论阮籍《首阳山赋》在其心灵史上的意义[J]. 王利锁.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竹林七贤名义考辨[J]. 韩格平. 文学遗产. 2003(02)
硕士论文
[1]竹林七贤偶像的形成与发展[D]. 韩猛.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04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04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