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合格局中的战国策派
发布时间:2021-02-09 08:32
战国策派是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诞生的一个文化派别。由于40年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因为这一派别独具的文化个性,战国策派刚刚登上历史的舞台就引来左翼文艺界的大批判,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战国策派遭受批判的激烈程度之高,持续的时间之久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历次论争中都是少见的。从这时开始,战国策派就被作了“宣扬法西斯主义”和“为国民党统治作理论宣传”的政治定性。这两顶政治性的帽子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牢牢地套在战国策派的头上,甚至到了90年代初期,一些研究者仍然把战国策派看作一个为国民党作理论宣传的反动派别。因此,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战国策派长久以来是一个被遮蔽的文化派别,它在文化观念、文艺理论及其文学创作等方面所展现的丰厚价值尚待进一步发掘,即使这一派别的种种历史局限也因为长期的遮蔽状态而得不到应有的认识。本文将依照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研究的思路,将战国策派放置在40年代文化综合格局中,梳理战国策派的组成及其理论来源,辨析其核心文化观念、文艺主张和文学创作实践,并通过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辨析左翼文艺界对战国策派的批判,揭示战国策派的诸种文化主张及其由此生发出的政治观念、文艺观...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战国策派的组成和理论来源
第一节 战国策派的组成
第二节 战国策派的理论来源
第二章 战国策派的文化观
第一节 文化形态史观与“统相法”
第二节 “战国时代”重演论
第三节 中国文化“独具两周”和“在望的第三周”
第四节 从柔道型人格到刚道型人格——“力”与“英雄崇拜”的观念
第五节 “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的文学艺术观念及其创作
第三章 从对战国策派的批判看现代文化批判的常规模式
第一节 所谓“法西斯主义”及“民族文学”问题
第二节 现代文化批判常规模式的生动范例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战文学语境中的战国策派文论[J]. 王学振. 重庆社会科学. 2005(10)
[2]寻找陈铨——从《学衡》走出的新文学家[J]. 沈卫威.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04)
[3]民族精神开掘的探索——“战国策派”文化观的一个侧面[J]. 李毅. 道德与文明. 2005(04)
[4]雷海宗研究综述[J]. 余永和.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07)
[5]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J]. 王学振. 重庆社会科学. 2005(07)
[6]雷海宗的中国文化周期说[J]. 杨清芝. 重庆社会科学. 2005(03)
[7]战国策派的歧路[J]. 伍国. 书屋. 2005(03)
[8]战国策派思想述评[J]. 王学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9]战国策派的改造国民性思想[J]. 王学振. 重庆社会科学. 2005(01)
[10]战国策派与民族国家文学的现代建构[J]. 王应平. 江西社会科学. 2004(11)
本文编号:3025365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战国策派的组成和理论来源
第一节 战国策派的组成
第二节 战国策派的理论来源
第二章 战国策派的文化观
第一节 文化形态史观与“统相法”
第二节 “战国时代”重演论
第三节 中国文化“独具两周”和“在望的第三周”
第四节 从柔道型人格到刚道型人格——“力”与“英雄崇拜”的观念
第五节 “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的文学艺术观念及其创作
第三章 从对战国策派的批判看现代文化批判的常规模式
第一节 所谓“法西斯主义”及“民族文学”问题
第二节 现代文化批判常规模式的生动范例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战文学语境中的战国策派文论[J]. 王学振. 重庆社会科学. 2005(10)
[2]寻找陈铨——从《学衡》走出的新文学家[J]. 沈卫威.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04)
[3]民族精神开掘的探索——“战国策派”文化观的一个侧面[J]. 李毅. 道德与文明. 2005(04)
[4]雷海宗研究综述[J]. 余永和.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07)
[5]陈铨的“民族文学运动”[J]. 王学振. 重庆社会科学. 2005(07)
[6]雷海宗的中国文化周期说[J]. 杨清芝. 重庆社会科学. 2005(03)
[7]战国策派的歧路[J]. 伍国. 书屋. 2005(03)
[8]战国策派思想述评[J]. 王学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9]战国策派的改造国民性思想[J]. 王学振. 重庆社会科学. 2005(01)
[10]战国策派与民族国家文学的现代建构[J]. 王应平. 江西社会科学. 2004(11)
本文编号:3025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25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