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史记》对《左传》中人物形象的重塑

发布时间:2021-02-17 04:52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角度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史记》与《左传》春秋时期人物形象的比较。本文从以克己复礼为内涵的君子形象、以建功立业为内涵的贤能者形象和以隐忍发愤为内涵的烈丈夫形象这三种类别来比较《左传》与《史记》人物记载的差异,认为《史记》对《左传》中的人物形象有所继承,也有所改造,它剔除了《左传》中人物形象不合时宜的“礼”的成分,突出了积极有为的人物形象。第三部分是司马迁重塑《左传》人物形象的两个原因。一是礼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扬弃。春秋时期,礼有“仪之礼”和“德之礼”双重涵义。《左传》既重视仪之礼,也重视德之礼。而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主要奉崇黄老之术,不重视儒生和礼制,武力仍是得天下和守天下的主要手段,而且由于年代久远和长期战火,礼制自身已残缺模糊。这些时代因素深深影响了司马迁的价值观,使他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周代礼制,有所取有所不取。二是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创作动机。《左传》塑造人物形象是为了彰示历史人物的善恶,因此以“礼”为尺度作为衡量人物的标准。司马迁整编《左传》素材并不是为了单纯地重述旧史,而是力图借助对历史众生的解读来“究天人...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2《史记》与《左传》春秋时期人物形象比较
    2.1 概述
    2.2 以克己复礼为内涵的君子形象
    2.3 以建功立业为内涵的贤能者形象
    2.4 以隐忍发愤为内涵的烈丈夫形象
    2.5 《史记》对《左传》人物形象的继承与改造
3 司马迁重塑《左传》人物形象的原因
    3.1 礼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扬弃
        3.1.1 春秋时代“君子”与“礼”的双重涵义
        3.1.2 西汉初期统治者不重视“礼”
        3.1.3 司马迁对“礼”的态度
    3.2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创作动机
        3.2.1 对人生意义的反思
        3.2.2 对政权统治斗争的反思
4 对司马迁重塑《左传》人物形象的平议
    4.1 司马迁编《史记》春秋部分之意不在于保存史料
        4.1.1 重编后的春秋记载具有“史”的性质
        4.1.2 司马迁编春秋部分意不在于保存《左传》史料
    4.2 未完成的人生思考
        4.2.1 克己修身与悲剧命运的困惑
        4.2.2 守礼君子与有为之士的行为矛盾
        4.2.3 谦让高洁的政治理念的窘境
    4.3 时代转变下的巨大进步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孔子对君子人格理论的建构及其影响[J]. 陈洪澜.  史学月刊. 2008(12)
[2]孔子的“君子”人格论[J]. 梁国典.  齐鲁学刊. 2008(05)
[3]从经史分离看《史记》的史学价值[J]. 王振红.  求是学刊. 2008(05)
[4]司马迁的死亡情结与悲剧意识——《史记》人物传记的死亡叙事分析[J]. 罗维.  船山学刊. 2006(04)
[5]司马迁悲剧人格论[J]. 李剑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6]子贡形象的重塑与司马迁的道德追求[J]. 刘玲娣.  河北学刊. 2002(04)
[7]荀子所倡导的君子的人格特征探析[J]. 张朝.  管子学刊. 2001(03)
[8]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论[J]. 汪高鑫.  安徽大学学报. 2000(03)
[9]从伯喜否透视《史记》撰述先秦人物的特征[J]. 陈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史记》与《左传》《国语》所记之吴越历史的比较研究[J]. 梁晓云.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01)

硕士论文
[1]《左传》《史记》异文研究[D]. 张云涛.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2]从《史记》对《左传》的取材透视司马迁的“一家之言”[D]. 朱志纯.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37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37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8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