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现代作家与尼采

发布时间:2021-02-21 07:31
  本文的主旨是讨论中国现代作家与尼采的关系。中国现代作家接受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尼采的影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本文主要考察中国现代作家接受尼采思想的历史源流与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一文化事件所呈现出的思想资源得以丰富的基本规律。本文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都积极地接受与传播尼采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借鉴尼采的思想资源实际上成了中国知识界进入现代性思考的重要一环。中国现代作家不仅热心解读尼采的学说、翻译尼采的著作,而且还将尼采的思想融进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或模仿尼采的格言式文体进行文学创作。与此同时,中国现代作家们在接受尼采的目的与动机、策略与方式以及所取得的效果等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都充分昭示了他们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感时忧国意识以及他们作为先知先觉者的“拿来主义”精神。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围绕这一中心论题,本文内容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并据此将正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在微观的事实的层面详细梳理单个的中国现代作家或社团接受尼采的具体史实,下篇在宏观的思辨的层面总体归纳中国现代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在接受尼采这一事件中所体现出的共同规律。...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
    二、中国现代知识界接受尼采概貌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与本文创新
    四、相关问题说明
上篇
    第一章 鲁迅与尼采
        第一节 鲁迅的“尼采情结”
            一、留日期间与尼采的“相遇”
            二、五四前后的“尼采情结”
            三、晚年的“尼采情结”
        第二节 鲁迅的尼采书写
            一、小说中的“尼采味”
            二、《野草》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第二章 创造社、文学研究会与尼采
        第一节 创造社:尼采的歌者
            一、郭沫若与田汉:为尼采唱一曲颂歌
            二、郁达夫与白采:为尼采唱一曲哀歌
        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尼采的“刺”客
            一、茅盾的尼采解读
            二、冰心的尼采书写
    第三章 语丝社、狂飙社与尼采
        第一节 林语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模仿者
            一、林语堂的“尼采情结”
            二、林语堂的尼采书写
        第二节 高长虹:“中国的查拉图斯屈拉这样说”的创作者
            一、高长虹与尼采
            二、高长虹的尼采书写
    第四章 战国策派与尼采
        第一节 林同济:尼采的感性布道者
            一、林同济的尼采解读
            二、林同济的尼采书写
        第二节 陈铨:尼采的知性宣传员
            一、陈铨的尼采解读
            二、陈铨的尼采书写
下篇
    第五章 中国现代作家接受尼采的目的
        第一节 思想启蒙的助推器
            一、鲁迅借助尼采学说进行思想启蒙
            二、五四作家借助尼采学说推动思想启蒙
            三、战国策派借助尼采学说推动思想启蒙
        第二节 文学转型的动力线
            一、鲁迅借助尼采思想提倡新“诗”论
            二、五四作家借重尼采思想推动“新文学”之思
            三、战国策派借助尼采思想再提“新文学”主张
    第六章 中国现代作家接受尼采的策略
        第一节 功利化策略
            一、功利化策略的涵义
            二、功利化策略的表现之一:偏执
            三、功利化策略的表现之二:盲视
        第二节 本土化策略
            一、言说对象的“中国化”
            二、言说方式的“中国化”
    第七章 中国现代作家接受尼采的效果
        第一节 思想启蒙层面的双刃剑效应
            一、尼采学说对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积极影响
            二、尼采学说对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文学转型层面的双刃剑效应
            一、尼采学说对现代中国文学转型的积极影响
            二、尼采学说对现代中国文学转型的消极影响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1949年以前尼采著作中译索引
    附录二: 1949年以前国外尼采研究成果中译索引
    附录三: 20世纪前期中国解读尼采资料索引
    附录四: 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研究资料索引
    附录五: 国外研究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成果索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国策派思想述评[J]. 王学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2]生命的探寻——论昆明时期的沈从文与尼采[J]. 吴正锋.  理论与创作. 2004(03)
[3]身体转向[J]. 汪民安,陈永国.  外国文学. 2004(01)
[4]周作人与尼采[J]. 曾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01)
[5]《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J]. 冯铁,萧婉.  鲁迅研究月刊. 2002(11)
[6]沉迷鲁迅、尼采二十年 著译者言[J]. 张钊贻.  读书. 2002(07)
[7]20世纪中国的尼采研究[J]. 汪顺宁.  哲学动态. 2002(06)
[8]二十世纪尼采在中国的传播[J]. 闵抗生.  新文学史料. 2001(04)
[9]《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J]. 吴成年.  当代作家评论. 2001(03)
[10]两种文化的隐喻──鲁迅的“狂人”与尼采的“超人”[J]. 姜玉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02)



本文编号:3044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44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9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