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植作品的空间艺术
发布时间:2021-03-03 16:40
曹植是建安文学最有成就的作家,被钟嵘称为“建安之杰”。他的人生经历以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由于所处环境和心态的变化,前、后期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其前、后期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相同的因素,除了从未改变的功业追求和充沛饱满的情感,在艺术表现方面也存在着一致性。本文通过对曹植作品中阔大空间艺术的考察分析,认为曹植作品中空间的阔大是他自觉追求的结果,与他表达自身情感的需要直接相关,对他作品“骨气奇高”艺术风貌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中将对曹植作品中空间阔大高远的特点进行说明,并分析空间的形成原因,从空间所蕴含的情感特征、精神人格和生命力度方面找出与建安风骨的相通之处。由于文章以空间为角度研究曹植作品,在引言部分首先阐明空间对象,简单介绍目前曹植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选题意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正文分三章论述:第一章分析曹植作品中空间艺术的表现:曹植作品中对于空间的表现,前、后期有着一以贯之的追求,他所选取的空间大多具有阔大高远的特点。前期空间为虚实结合,后期空间则多为虚拟想象。空间的阔大由地域广大、视域辽远、动作延伸、转换扩展等方面构成。由空间构成形...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曹植作品中的空间表现
第一节 一以贯之的阔大空间
一、前期:虚实结合的空间
二、后期:虚拟想象的空间
第二节 阔大高远的空间形态
一、地域宽广
二、视线遥远
三、动作延伸
四、转换扩展
第二章 曹植空间艺术的形成
第一节 高迈自负的才情
一、卓异的才华
二、放任不羁的性情
第二节 宏大的人生志向
第三节 独特的人生遭遇
第三章 曹植空间艺术的美学含蕴
第一节 空间涵容:充沛饱满的情感
一、情事丰富
二、情意复杂
三、情态多变
第二节 空间向度:人格精神的张扬
一、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追求自由的人格
第三节 空间动感:生命力量的迸发
一、高昂豪迈
二、顽强与超越
第四节 空间美感的合力:“骨气奇高”
一、以“气”为本的“建安风骨”
二、空间合力:“骨气奇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安风骨”涵义新解[J]. 彭文良,木斋. 东方论坛. 2007(06)
[2]邺下文学集团时期文人创作考述[J]. 张振龙. 语文知识. 2007(04)
[3]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曹植[J]. 傅正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述评[J]. 孙娟. 许昌学院学报. 2006(06)
[5]论风骨的内涵及建安风骨的渐次形成[J]. 木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6]建安文人的文学品评与文学观念的相互影响[J]. 张振龙.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7]论魏晋南北朝的同题共作赋[J]. 马予静.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8]古典诗学中时空意识的演进轨迹[J]. 张红运. 天中学刊. 2002(06)
[9]论建安士人心灵重负的类型特征及其超脱方式——建安时期诗歌创作时代风格形成研究之二[J]. 曹丽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10]曹植游仙诗新论[J]. 施建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硕士论文
[1]曹植诗歌的抒情性特点及其影响[D]. 李亚鹏.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61583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曹植作品中的空间表现
第一节 一以贯之的阔大空间
一、前期:虚实结合的空间
二、后期:虚拟想象的空间
第二节 阔大高远的空间形态
一、地域宽广
二、视线遥远
三、动作延伸
四、转换扩展
第二章 曹植空间艺术的形成
第一节 高迈自负的才情
一、卓异的才华
二、放任不羁的性情
第二节 宏大的人生志向
第三节 独特的人生遭遇
第三章 曹植空间艺术的美学含蕴
第一节 空间涵容:充沛饱满的情感
一、情事丰富
二、情意复杂
三、情态多变
第二节 空间向度:人格精神的张扬
一、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追求自由的人格
第三节 空间动感:生命力量的迸发
一、高昂豪迈
二、顽强与超越
第四节 空间美感的合力:“骨气奇高”
一、以“气”为本的“建安风骨”
二、空间合力:“骨气奇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安风骨”涵义新解[J]. 彭文良,木斋. 东方论坛. 2007(06)
[2]邺下文学集团时期文人创作考述[J]. 张振龙. 语文知识. 2007(04)
[3]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曹植[J]. 傅正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述评[J]. 孙娟. 许昌学院学报. 2006(06)
[5]论风骨的内涵及建安风骨的渐次形成[J]. 木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6]建安文人的文学品评与文学观念的相互影响[J]. 张振龙.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7]论魏晋南北朝的同题共作赋[J]. 马予静.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8]古典诗学中时空意识的演进轨迹[J]. 张红运. 天中学刊. 2002(06)
[9]论建安士人心灵重负的类型特征及其超脱方式——建安时期诗歌创作时代风格形成研究之二[J]. 曹丽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10]曹植游仙诗新论[J]. 施建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硕士论文
[1]曹植诗歌的抒情性特点及其影响[D]. 李亚鹏.山东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61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6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