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苏曼殊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21-03-06 19:19
  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无数的个人沉淀成为历史的沙石,铺垫了文学转型之路,苏曼殊就是其中之一。此论文从选题到构思都是依照文学史整合的思路,把苏曼殊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大历史背景中,以“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为理论依据,考察和阐释苏曼殊的译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审美转换之初的重要驿站作用。透过他放达的人生姿态和艰难的生存选择,我们将看到20世纪初文化——文学空间的多元化生态,它所打开的历史的包容性和复杂性会很大地丰富20世纪中国的思想内涵。除论文第一章绪论,论文主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苏曼殊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第二章是基于一个世纪以来政治革命和文化启蒙等文学史模式对苏曼殊的误读和曲解,从对身份的分析起,重新界定其思想和文本内涵,认为苏曼殊虽然曾经是披发长歌的革命者,也曾经试图以体现东方智慧的佛学和西方人文精神的浪漫主义诗歌来启蒙民智,更执著追求“断惑证真、悟入真如”成为高僧大德,但是他最终以艺术的、审美的力量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建构。第三章是苏曼殊的文学翻译呈显了他从革命救国到启蒙救国再到审美人生追求的内在线索,它融会了苏曼殊个人...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目的及意义
    1.2 目前研究状况
    1.3 主要依据及可行性
第二章 苏曼殊复杂生存体验与其主体人格建构
    2.1 成长转折与早期思想形成
        2.1.1 孤苦无依的童年岁月
        2.1.2 宛转曲折的革命道路
        2.1.3 半僧半俗的求佛之旅
    2.2 从佛门高僧到审美主义者
        2.2.1 拒绝平庸的人生选择
        2.2.2 对于文学的审美追求
第三章 苏曼殊的译学思想与20世纪初现代审美形态
    3.1 苏曼殊的译学背景及领域
        3.1.1 苏曼殊的译学背景
        3.1.2 苏曼殊的译学领域和出版情况
    3.2 苏曼殊的译学理论与相关批评
        3.2.1 当时相关的翻译理论
        3.2.2 苏曼殊的翻译理论
    3.3 苏曼殊译学的现代价值
        3.3.1 “超功利”文艺观的显现
        3.3.2 开拓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事业
        3.3.3 探求中外文学比较方面
第四章 苏曼殊的文学创作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勃兴
    4.1 苏曼殊小说创作的自叙性
        4.1.1 小说创作自叙性的表现
        4.1.2 自叙性小说创作选择的原因
    4.2 占典文学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
        4.2.1 古典诗词对其文本构成的影响
        4.2.2 古典诗词抒情现代转换的表现
    4.3 苏曼殊小说中的现代悲剧意识
        4.3.1 现代悲剧意识的理论构建
        4.3.2 现代悲剧意识的文本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信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性的追求与回旋——论苏曼殊小说的现代品质[J]. 熊素玲.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08)
[2]以伪乱真和化真为伪——刘禾《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中的问题意识[J]. 王彬彬.  文艺研究. 2007(04)
[3]闻一多对大学文学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 秦方奇.  现代大学教育. 2007(02)
[4]苏曼殊思想新论[J]. 黄轶.  中州学刊. 2006(06)
[5]道德教育:从童话精神到悲剧意识[J]. 郑富兴.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6(03)
[6]从创作及翻译作品对比看苏曼殊翻译思想[J]. 廖楚燕.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5(11)
[7]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J]. 袁荻涌.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学术独立: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吁求[J]. 李春萍.  高等教育研究. 2005(05)
[9]苏曼殊诗歌的艺术创新[J]. 李金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0]苏曼殊:无法救赎的自我——兼与李叔同比较[J]. 左文,毕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本文编号:3067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67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1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