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上海舆论空间与青年丁玲的生成
发布时间:2021-03-07 03:47
20世纪30年代,上海以其高度发达的报刊业、新书业以及各类媒介传递,为生存其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建构出多元的舆论空间和话语场域。上海舆论空间对青年丁玲公众形象的构建也起到重要作用。丁玲踏入文坛之初,《小说月报》作为丁玲最初发表小说的主要场地,不仅在文学外围打开了丁玲的知名度,其编者、读者、作者一同构建的舆论场域,也使丁玲的"摩登女性"形象和革命女作家形象深入人心;丁玲加入"左联"后,"左联"对丁玲形象进行了有意识的建构与生产,使"革命女战士"丁玲成为左翼文学代言人;"丁玲失踪"案后,上海各方舆论场获得了对丁玲形象想象和重构的话语权力,丁玲一方面在左翼舆论阵营中成为被"英雄化"的革命符号,另一方面在市民群体中再次成为被屡屡消费的"文化明星"。1936年丁玲初次踏入革命圣地延安便受到了极高的政治礼遇,离不开上海这一多元舆论场在此前对其公众形象的塑造。青年丁玲的成长与成功典型体现了革命语境下现代知识分子与都市空间的互生关系。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4(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从“摩登女性”到革命女作家:《小说月报》与舆论厚积期的丁玲
二、“左翼共同体”的舆论合力与“革命女战士”丁玲
三、“丁玲失踪”案的舆论发酵:被英雄化与被消费的丁玲
四、结 语
本文编号:3068347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4(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从“摩登女性”到革命女作家:《小说月报》与舆论厚积期的丁玲
二、“左翼共同体”的舆论合力与“革命女战士”丁玲
三、“丁玲失踪”案的舆论发酵:被英雄化与被消费的丁玲
四、结 语
本文编号:3068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6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