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学思想的生存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1-03-12 01:52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超然生存于诗意之中的诗人之一,他是一位真正诗意地栖居在现实世界中的文学家。对苏轼文艺思想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在生存论的视域中对苏轼诗学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还未曾有过。本文尝试在生存论思想的观照下,主要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在原发构成的生存境域中对苏轼的诗学思想进行阐释,以期揭示其诗学思想的本己特性和内在意蕴。本文打破以现有理论框架为纲目的研究模式,而以范畴为核心进行系统性研究。全文选取能够包蕴苏轼对艺术本质思考的四个核心范畴,围绕它们进行逐层梳理和深入阐释。全文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从苏轼论“道”的特点与立场出发,剖析了苏轼之“道”的本真属性,重点阐释了“道”与“文”(“艺”)在生存论根基处的关联。文章认为,“道”是苏轼诗学思想的基础,对“道”的理解,是其诗学思想阐释的前提。苏轼之“道”集儒道佛之精华而又有超越,他通过对儒道佛现有“思想”的批判,确定了思维所从出和终极的“实用”立场,从而开启了生存论的思想视域。从人的实际生存出发,是苏轼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立足于人的生存之域,采取横向超越的思维方式,揭示出“道”的隐匿性、非对象化和非现成识度。这为“道”在艺术中生成和显...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从古今之争到生存论视域
二、苏轼文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三、选题说明
第一章 道:艺术存在的生存论根基
第一节 苏轼论“道”的特点与立场
一、“道”的突破与解“道”之难
二、批判的切入与立场的确立
三、生存之域的敞开与“道”之融通
第二节 苏轼之“道”的本真属性
一、物生而阴阳隐:道之隐匿
二、非性无以成道:道的非对象化
三、莫之求以自至:道的非现成识度
第三节 苏轼论“道”与艺术的生存论关联
一、“文与道俱”的背后:生存论的原初关联
二、“有道有艺”的创建:道在艺术中栖身
第四节 苏轼对诗人生存的本真筹划
一、有为而作:入世为人
二、无意乃佳:出世为诗
三、不能不为:自然为文
第二章 意:文学艺术的本源
第一节 “以意为主”的生存论探源
一、从“有意”到“尽意”:快意平生的生存论基底
二、从“言志”到“缘情”:意之遮蔽的历史现象
三、从“存意”到“寓意”:率意为文的创作揭秘
第二节“意”之为“诗意”的生成性特征
一、自是一家:向来我属
二、神与物交:即物而生
三、博观约取:先行组建
四、成竹于胸:整体性构成
五、境与意会:境域化逗留
第三章 物:艺术是对自然的应合
第一节 物之为物的生存论解读
一、失己所存:物之患源于人之爱欲
二、无心而一:人与物的原初关联
三、静与空:物之为物的澄明之“镜”
第二节 苏轼论物的本然状态
一、形:可见而有所隐
二、神:晦而不失其明
三、理:形神各当其处
第三节 苏轼论物与艺术的生存论关联
一、不“留意于物”而“寓意于物”:意与物合
二、从“不留一物”到“身与竹化”:以物为形
第四章 言:诗化的道说方式
第一节 言止于达意:在恣意中道出自身
一、有意而言:言说之根基
二、自伸其喙:说的自我性
三、穷而后工:工夫在言外
第二节 达于物之妙:在体物中敞显世界
一、使了然于口与手:在言说中物成其物
二、亲到其处知语工:在吟咏中带出世界
第三节 冲口出常言:在纵笔中入乎化境
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返求寻常之本真
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臻达平淡之天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077476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从古今之争到生存论视域
二、苏轼文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三、选题说明
第一章 道:艺术存在的生存论根基
第一节 苏轼论“道”的特点与立场
一、“道”的突破与解“道”之难
二、批判的切入与立场的确立
三、生存之域的敞开与“道”之融通
第二节 苏轼之“道”的本真属性
一、物生而阴阳隐:道之隐匿
二、非性无以成道:道的非对象化
三、莫之求以自至:道的非现成识度
第三节 苏轼论“道”与艺术的生存论关联
一、“文与道俱”的背后:生存论的原初关联
二、“有道有艺”的创建:道在艺术中栖身
第四节 苏轼对诗人生存的本真筹划
一、有为而作:入世为人
二、无意乃佳:出世为诗
三、不能不为:自然为文
第二章 意:文学艺术的本源
第一节 “以意为主”的生存论探源
一、从“有意”到“尽意”:快意平生的生存论基底
二、从“言志”到“缘情”:意之遮蔽的历史现象
三、从“存意”到“寓意”:率意为文的创作揭秘
第二节“意”之为“诗意”的生成性特征
一、自是一家:向来我属
二、神与物交:即物而生
三、博观约取:先行组建
四、成竹于胸:整体性构成
五、境与意会:境域化逗留
第三章 物:艺术是对自然的应合
第一节 物之为物的生存论解读
一、失己所存:物之患源于人之爱欲
二、无心而一:人与物的原初关联
三、静与空:物之为物的澄明之“镜”
第二节 苏轼论物的本然状态
一、形:可见而有所隐
二、神:晦而不失其明
三、理:形神各当其处
第三节 苏轼论物与艺术的生存论关联
一、不“留意于物”而“寓意于物”:意与物合
二、从“不留一物”到“身与竹化”:以物为形
第四章 言:诗化的道说方式
第一节 言止于达意:在恣意中道出自身
一、有意而言:言说之根基
二、自伸其喙:说的自我性
三、穷而后工:工夫在言外
第二节 达于物之妙:在体物中敞显世界
一、使了然于口与手:在言说中物成其物
二、亲到其处知语工:在吟咏中带出世界
第三节 冲口出常言:在纵笔中入乎化境
一、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返求寻常之本真
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臻达平淡之天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077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7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