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文”的纠葛:韩愈“文以明道”观新论
发布时间:2021-03-21 00:29
韩愈提出"文以明道"观,力求在古文创作中体现他复兴儒学、排斥佛老的意图,但是后世的评价或者责备其"道"之不纯,或者批驳其"文"之不粹,"道"与"文"相纠葛,令我们难以恰切把握韩愈的整体面貌。因此,必须拨开迷雾,回到韩愈自身以及他所处的历史境遇,梳理出他关于"道"和"文"的真实思想和创作实践。从"道"的层面,韩愈从儒家士大夫的立场出发,着眼于现实政治,以儒家之道干政,重在践行,但由于身不居其位难以施展,才将"道"的意图表现于古文创作中;从"文"的角度,他以集大成的创作水准,提出"不平则鸣""气盛言宜"等理论主张,以"道"为"文"之根本和动因,并在文中融入了"道"的内容主题,充分贯彻了"文以明道"的理念。
【文章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纠葛于“道”与“文”之间的“文以明道”观
二、“道”的基本内涵、现实境遇和表现形态
(一)排斥佛老与树立道统:“道”的基本内涵
(二)以道干政与不得其位:“道”的现实境遇
(三)步趋孟子与以辩代书:“道”的表现形态
三、“文”的内容主题、创作动因和风格特征
(一)“成体之文”:“道”构成“文”的内容主题
(二)“不平则鸣”:“道”促成“文”的创作动因
(三)“气盛言宜”:“道”形成“文”的风格特征
四、结语:重审“文以明道”观及其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韩愈“道统”建构与荀孟地位变迁——中晚唐儒学之变革及结局[J]. 张明. 孔子研究. 2020(03)
[2]三教并举状况下的隋唐儒学发展脉络[J]. 张春茂. 东岳论丛. 2019(11)
[3]中国传统美育的再发现[J]. 王德胜,左剑峰.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4)
[4]“杜韩”并称考论——从韩愈诗歌的地位升降谈起[J]. 李文博.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5]唐五代笔记小说中韩愈故事的主题、文化成因及价值[J]. 向铁生,吴宇轩.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本文编号:3091956
【文章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纠葛于“道”与“文”之间的“文以明道”观
二、“道”的基本内涵、现实境遇和表现形态
(一)排斥佛老与树立道统:“道”的基本内涵
(二)以道干政与不得其位:“道”的现实境遇
(三)步趋孟子与以辩代书:“道”的表现形态
三、“文”的内容主题、创作动因和风格特征
(一)“成体之文”:“道”构成“文”的内容主题
(二)“不平则鸣”:“道”促成“文”的创作动因
(三)“气盛言宜”:“道”形成“文”的风格特征
四、结语:重审“文以明道”观及其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韩愈“道统”建构与荀孟地位变迁——中晚唐儒学之变革及结局[J]. 张明. 孔子研究. 2020(03)
[2]三教并举状况下的隋唐儒学发展脉络[J]. 张春茂. 东岳论丛. 2019(11)
[3]中国传统美育的再发现[J]. 王德胜,左剑峰. 山东社会科学. 2019(04)
[4]“杜韩”并称考论——从韩愈诗歌的地位升降谈起[J]. 李文博.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5]唐五代笔记小说中韩愈故事的主题、文化成因及价值[J]. 向铁生,吴宇轩.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本文编号:3091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09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