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芸小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6 12:24
南朝梁代学者殷芸受梁武帝之命编撰的《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学典籍。其以“采辑旧文”的编撰形式收录了自“秦汉魏晋宋诸帝”至“宋齐人”六个朝代八百年间的异闻琐事,内容庞杂,包括地理、旧事、杂传、杂史、五行、道家等等,虽自《隋书·经籍志》始大多数学者都将其列入子部小说家类,但因其所辑条文性质的多样性以及直接以《小说》命名,故是书的“小说”性质历来为学者争论研讨的话题。又因《殷芸小说》原书已佚,现流传的条文是据历代书目辑佚而成的,故其成书年代、篇卷分类,条文分合,流传状况等均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旨在以周楞伽先生辑佚的《殷芸小说》为底本,参考历代著录《殷芸小说》的目录学著作和引录《殷芸小说》条文的历代典籍,探讨《殷芸小说》的成书背景、文本性质、流传状况等问题,以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殷芸小说》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末附鲁迅、余嘉锡、周楞伽三人辑佚的条文比较和殷芸生平。引言部分,提出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现状、论题大旨。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现摘要如下:第一章为《殷芸小说》的成书研究。本章首先介绍《殷芸小说》的编撰背景,探讨《小说》同书异名和同名异书的两个问...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成书研究
第一节 产生背景与其名称
一、产生背景
二、名称
第二节 成书时间与作品来源
一、成书时间
二、作品来源
第二章 性质研究
第一节 从文本特征考察
一、年限跨度大、类似史传的叙述
二、篇幅长短不一,结构单纯、布局紧凑
三、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四、俗化倾向明显
五、叙述内容庞杂
第二节 从目录学角度考察
一、成书体例
二、“说”的作品
三、引书性质
四、著录分类
第三章 流传研究
第一节 历朝著录、引录情况
一、著录书名情况
二、引录条文情况
第二节 三家辑佚本比较
一、鲁本
二、余本
三、周本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周本、余本、鲁本条目辑录情况表
附录二 殷芸生平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说观、小说史观与六朝小说史研究——兼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有关论述[J]. 王齐洲,姚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2]论《殷芸小说》的独立意识与大国心态[J]. 张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3]“骑鹤上扬州”非殷芸《小说》佚文辨正[J]. 黄东阳. 文献. 2007(04)
[4]六朝小说概念的“Y”走势[J]. 宁稼雨.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5]六朝志人小说的审美嬗变——以《殷芸小说》为例[J]. 晁成林.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05)
[6]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意识[J]. 李泽需.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6(03)
[7]走向文学的本体——魏晋六朝小说观念解析[J]. 黄炎军.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8]《殷芸小说》校注琐议[J]. 范崇高.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9]魏晋南北朝的志怪与志人小说[J]. 王齐洲.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0]从《殷芸小说》看小说文体和地位的意义生成及变化[J]. 李艳婷.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4(01)
本文编号:3101580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成书研究
第一节 产生背景与其名称
一、产生背景
二、名称
第二节 成书时间与作品来源
一、成书时间
二、作品来源
第二章 性质研究
第一节 从文本特征考察
一、年限跨度大、类似史传的叙述
二、篇幅长短不一,结构单纯、布局紧凑
三、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四、俗化倾向明显
五、叙述内容庞杂
第二节 从目录学角度考察
一、成书体例
二、“说”的作品
三、引书性质
四、著录分类
第三章 流传研究
第一节 历朝著录、引录情况
一、著录书名情况
二、引录条文情况
第二节 三家辑佚本比较
一、鲁本
二、余本
三、周本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周本、余本、鲁本条目辑录情况表
附录二 殷芸生平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说观、小说史观与六朝小说史研究——兼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有关论述[J]. 王齐洲,姚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2]论《殷芸小说》的独立意识与大国心态[J]. 张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3]“骑鹤上扬州”非殷芸《小说》佚文辨正[J]. 黄东阳. 文献. 2007(04)
[4]六朝小说概念的“Y”走势[J]. 宁稼雨.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5]六朝志人小说的审美嬗变——以《殷芸小说》为例[J]. 晁成林.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05)
[6]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意识[J]. 李泽需.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6(03)
[7]走向文学的本体——魏晋六朝小说观念解析[J]. 黄炎军.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8]《殷芸小说》校注琐议[J]. 范崇高.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9]魏晋南北朝的志怪与志人小说[J]. 王齐洲.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0]从《殷芸小说》看小说文体和地位的意义生成及变化[J]. 李艳婷.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4(01)
本文编号:3101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01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