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秀”说和“显隐”说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两个学说的抽象统一性初探
发布时间:2021-04-21 00:45
研究目的和要点:通过研究本文命题之中两者的异同,归纳出万物之间依于本源的共性,即抽象统一性;再将这抽象统一性还原到具体和抽象之间。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可以证明这也影响到了当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那么中西方两种天人合一影响之下的审美观和文艺观,所体现的共性、差别分别是怎样的?本文把上述问题转换成为论证“显隐说和隐秀说相似甚至可以互代”这命题是否成立、以及为何而成立,若成立则又可据此而求证、归纳出何种结论和启示?该统一性对于审美、现实而言有无价值?为此本文选取中国古代美学“隐秀”说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显隐”说展开比较研究。因为可证出本文命题之中的这两个学说,都受到了老庄之道的深刻影响,即两者及其许多审美原则都本于老庄之“道”,“道”是两者共有的思想内核、或曰逻辑起点,所以其本体论相近、抽象统一性相通;还可从审美原则、审美思路和表达方式等多方面求证两者的密切关联。其共有的思想内核,也决定了两者都具“万物一体”的境界,所用范畴、理论层次都具有形而上的及难以推论、阐释之特征。可证两者都是围绕着显—隐互动这个线索,即是本于显(显现、秀)—隐(隐蔽、遮蔽)二重性的共时而交互的运作而展...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说明和立意阐释
二、切入路径
三、研究现状考察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结论和启示
第一章 "隐秀"说新探——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与哲学美学资源考察
第一节 考察蕴涵"隐秀"说的文本
一、从《隐秀》篇的文本切入
二、对残篇之争所取的基本方法
三、部分与整体互见—"隐秀"在《文心雕龙》中的呈现
四、阐释与局限——"隐秀"说研究现状简评
第二节 形成"隐秀"说的文化底蕴
一、历史背景
二、"隐秀"说之"文"宗于《原道》
三、"隐秀"和爻象——人文之元归于《易》
四、儒释道等与"隐秀"说的诞生
五、玄学及言意之辨的影响
第三节 还原到历史长河—与"玄珠"及老庄思想的关系
第四节 "文外"的审美向度与"三玄"的关联
第五节 隔世回响——"隐秀"说之流变
一、"境"的空间之"象"
二、境域的扩展——从物色到景色及空间的演进
第六节 "隐秀"说融入"意境"说的踪迹和历程
本章总结
第二章 索"隐秀"说和"显隐"说之"隐"
第一节 "隐"与道、文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 借释"道"之《易》而释"隐"
第三节 设"隐"为源点的深沉立意
一、"隐之为体"对逆向透视方式的要求
二、"隐之为体"但表达上却"虽奥非隐"
三、隐—秀关系和《易》象的联系——有限和无限之间
第四节 两个理论逻辑起点都宗于老庄之道
第五节 隐、无、玄和遮蔽、不在场内涵相通
一、"隐"和"遮蔽"都为"源点"
二、两者思维路径有很大共性
三、两者思维过程所设参照系有共性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秀"、澄明和自然、人生的统一性
第一节 以往释"秀"的合理与局限考察
一、析"秀"即"句"论的得失
二、析"秀"即"篇"论的得失
三、析"秀"是"形象"的观点
四、寻找释"秀"的基本策略
第二节 创设释"秀"的多层次系统
第三节 论生命意象所映现之"秀"
一、"隐秀"说理论本身的诗化表述
二、对表达生命意象所用概念类型的分析
第四节 人之"秀"和文之"秀"互映的发现
一、人之"秀"和文之"秀"互彰
二、"秀"即有限人生之礼赞
三、两种理论对"天人合一"的礼赞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求证两者的抽象统一性:万物一体间的显—隐之变
第一节 显—隐之变:天人合一之中的抽象统一性
第二节 显—隐也是《文心雕龙》中的基本范畴
第三节 求证两种理论共有的抽象统一性
第四节 生命之问——秀、有、显和隐、无、玄相依
第五节 "秀"之实现和人格完善——归隐—栖居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两者审美方式的共性研究
第一节 "有物混成"——两者都遵循直觉体验的方式
第二节 以无为本,强调超越
第三节 去蔽之后反归于隐——真理观的启示
第四节 索"隐"启蔽之艰和体验诗意之"境"的关系
第五节 "隐以复意为工"是于悖论中求索
第六节 "情在词外曰隐"的肯定和否定
第七节 文之详略对应着显现和隐蔽
一、以语言和诗追求本真——精神不能曲解为智能
二、诗性与规则之间的选择
三、"比显而兴隐"与显—隐和隐—秀相应
四、比喻之显有诗性和理性两个层面
五、"兴隐"的特性、方法和主—客关系式相异
本章总结
理论启示和结语
一、研究本文命题所发现的两种理论相通的主要概括
二、对两者抽象统一的外部机制和前提的研究
三、两种理论的差异考察
四、通过比较研究的新发现
五、显隐渐变论的构想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150719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说明和立意阐释
二、切入路径
三、研究现状考察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结论和启示
第一章 "隐秀"说新探——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与哲学美学资源考察
第一节 考察蕴涵"隐秀"说的文本
一、从《隐秀》篇的文本切入
二、对残篇之争所取的基本方法
三、部分与整体互见—"隐秀"在《文心雕龙》中的呈现
四、阐释与局限——"隐秀"说研究现状简评
第二节 形成"隐秀"说的文化底蕴
一、历史背景
二、"隐秀"说之"文"宗于《原道》
三、"隐秀"和爻象——人文之元归于《易》
四、儒释道等与"隐秀"说的诞生
五、玄学及言意之辨的影响
第三节 还原到历史长河—与"玄珠"及老庄思想的关系
第四节 "文外"的审美向度与"三玄"的关联
第五节 隔世回响——"隐秀"说之流变
一、"境"的空间之"象"
二、境域的扩展——从物色到景色及空间的演进
第六节 "隐秀"说融入"意境"说的踪迹和历程
本章总结
第二章 索"隐秀"说和"显隐"说之"隐"
第一节 "隐"与道、文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 借释"道"之《易》而释"隐"
第三节 设"隐"为源点的深沉立意
一、"隐之为体"对逆向透视方式的要求
二、"隐之为体"但表达上却"虽奥非隐"
三、隐—秀关系和《易》象的联系——有限和无限之间
第四节 两个理论逻辑起点都宗于老庄之道
第五节 隐、无、玄和遮蔽、不在场内涵相通
一、"隐"和"遮蔽"都为"源点"
二、两者思维路径有很大共性
三、两者思维过程所设参照系有共性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秀"、澄明和自然、人生的统一性
第一节 以往释"秀"的合理与局限考察
一、析"秀"即"句"论的得失
二、析"秀"即"篇"论的得失
三、析"秀"是"形象"的观点
四、寻找释"秀"的基本策略
第二节 创设释"秀"的多层次系统
第三节 论生命意象所映现之"秀"
一、"隐秀"说理论本身的诗化表述
二、对表达生命意象所用概念类型的分析
第四节 人之"秀"和文之"秀"互映的发现
一、人之"秀"和文之"秀"互彰
二、"秀"即有限人生之礼赞
三、两种理论对"天人合一"的礼赞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求证两者的抽象统一性:万物一体间的显—隐之变
第一节 显—隐之变:天人合一之中的抽象统一性
第二节 显—隐也是《文心雕龙》中的基本范畴
第三节 求证两种理论共有的抽象统一性
第四节 生命之问——秀、有、显和隐、无、玄相依
第五节 "秀"之实现和人格完善——归隐—栖居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两者审美方式的共性研究
第一节 "有物混成"——两者都遵循直觉体验的方式
第二节 以无为本,强调超越
第三节 去蔽之后反归于隐——真理观的启示
第四节 索"隐"启蔽之艰和体验诗意之"境"的关系
第五节 "隐以复意为工"是于悖论中求索
第六节 "情在词外曰隐"的肯定和否定
第七节 文之详略对应着显现和隐蔽
一、以语言和诗追求本真——精神不能曲解为智能
二、诗性与规则之间的选择
三、"比显而兴隐"与显—隐和隐—秀相应
四、比喻之显有诗性和理性两个层面
五、"兴隐"的特性、方法和主—客关系式相异
本章总结
理论启示和结语
一、研究本文命题所发现的两种理论相通的主要概括
二、对两者抽象统一的外部机制和前提的研究
三、两种理论的差异考察
四、通过比较研究的新发现
五、显隐渐变论的构想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150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50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