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转型期中国文学的道德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6 19:50
  20世纪80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的兴起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道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就社会转型期间的文学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道德观念进行了分析。并认为王朔小说以游戏方式解构伦理道德的背后掩藏着一种经验论的个体性策略,实际上表现了市民阶层的一种功利主义的伦理态度。贾平凹的《废都》描绘了转型期传统士大夫式人文知识分子的道德沉沦。而士人们道德观念上的迷茫也标志着人们对道德重建的思考重新开始。张承志始终高扬着道德理想主义的大旗。他的《心灵史》为人们指出了一条皈依信仰的道德重建之路。在《白鹿原》里,陈忠实试图返回道德本位,以“白鹿精魂”重构民族精神。这样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新保守主义的兴起。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转型期的文学与道德
第二章 转型期的文学道德观念
第三章 游戏崇高的顽主
第四章 自甘沉沦的废人
第五章 以笔为旗
第六章 回归白鹿精魂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作为文学批评标准之“善”[J]. 毛崇杰.  文学评论. 2001(01)
[2]历史题材小说的道德抉择[J]. 陈建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4)
[3]论文学的伦理精神[J]. 刘玉平.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6)
[4]理想精神与文学建设[J]. 高秀芹.  文学评论. 1997(05)
[5]新文学与新道德[J]. 卜召林,葛福庆.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3)
[6]文学现代化与道德的现代化──转型期文学四人谈[J]. 吴秀明,陈一辉,苏宏斌,郑淑梅.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4)



本文编号:3162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62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b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