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鸳鸯蝴蝶派”之再考察:1920年代上海文人交游网络

发布时间:2021-05-06 07:11
  被贴上“鸳鸯蝴蝶派”标签的民初上海文人群体,面目模糊不清,身份难以定位。本文尝试以人际关系网络作为文人群体研究的切入口。首先,辨析“鸳鸯蝴蝶派”名称的源起以及词义如何转移变迁,从观念建构的角度,探询“鸳鸯蝴蝶派”何以不能构成一个文学流派。其次,考察文人交游网络形成的两种方式。一方面,分析作者群体如何围绕核心刊物聚集起来,以及在作者群的凝聚过程中,友情作为维系纽带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层面,观察文人社团活动与日常交往,包括雅集、聚餐、游山玩水、诗酒酬酢等各种形式的交游活动。探究人脉作为一种资源,对他们的人生和事业起到何种帮助。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鸳鸯蝴蝶派”起源考辨
    一、《新青年》带来的合法性支持
    二、“文研会”的批判攻势
    三、话语交锋中的失败者与胜利者
    四、小结
第二章、友情网络与编辑事业
    一、作者群体与核心刊物
    二、《社会之花》创刊号的友情串演
    三、王钝根的编辑策略
    四、“应时文字”编织的虚拟网络
    五、小结
第三章、文人社团与交游:以星社为中心
    一、星社概况
    二、茶话会与雅集
    三、苏州与上海
    四、狼虎会聚餐
    五、小结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 王奇生.  近代史研究. 2007(01)
[2]父亲严独鹤散记[J]. 严祖佑.  档案春秋. 2006(05)
[3]近年鸳鸯蝴蝶派研究综述[J]. 陈瑜.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4]非圣贤、反英雄的商业才子——近代(1897~1949)报刊文人的世俗性格与游戏心态[J]. 赵孝萱.  甘肃社会科学. 2004(01)
[5]《工商业尺牍偶存》所载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史料辑考[J]. 潘建国.  明清小说研究. 2003(03)
[6]蜕变中的蝴蝶——论民初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J]. 汤哲声.  文学评论. 2001(02)
[7]试论鸳鸯蝴蝶派[J]. 范伯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1(02)

博士论文
[1]李涵秋小说研究[D]. 伍大福.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前期《小说月报》与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D]. 邱培成.复旦大学 2004
[3]现代都市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D]. 刘铁群.河南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欢笑三分泪七分[D]. 杨波.河南大学 2005
[2]周瘦鹃文学活动研究[D]. 周吟.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陈蝶仙研究[D]. 董智颖.华东师范大学 2005
[4]从《小说画报》到《星期》——“五四”时期通俗小说研究[D]. 汤正宇.上海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71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71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1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