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 ——以《小说月报》与文学研究会的关系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07 09:34
技术手段总是在潜意识中影响人们的思想走向,给人类意识设置了一道围墙。现代传媒作为一种技术物质手段,在成为现代文学的主要载体后,非常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转型。自报刊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引入我国之后,使中国文学的创作理念、传播方式、评价反馈体系等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的概念进入了作家的视野;编辑者的文学观念、审美意识、人格魅力、编辑艺术等都渗透在作品之中;出版社、印刷商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理念制约文学创作的大氛围。在现代中国,政治危机,民族危机。但此时,商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性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已经走入历史,领取稿酬成为了文人新的生存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新文学,借助着报刊这一传播媒介,迅猛地发展壮大,实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此时,“为人生”的文学理念进一步发展。表现手段上,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了“白话文”创作。现代传媒,将一切人置于了信息同享的地位,迫使文学叙述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传播媒体不仅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而且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促使中国文学赖以存在的文化精神发生了根...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现代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综论
1.1 技术手段与意识生成
1.2 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的同生
1.2.1 近代文学与五四文学
1.2.2 准“公共领域”与文学话语
1.2.3 文学社团、文学期刊与现代文学
2 《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的文化生态环境
2.1 中国五四前后的政治大环境――救国救民
2.2 商品经济制约下的商业文化――文学的商业利益
2.3 北京的创作氛围
2.4 上海的出版环境
2.5 “稿酬”――文人新的生存方式
3 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创作群体与现代小说创作
3.1 现代传媒与小说文体的选择
3.2 “为人生”的小说创作理念
3.3 传媒与小说白话文写作
3.4 传媒与小说叙事模式的变化
3.5 读者市场定位与小说创作
4 《小说月报》编辑群体
4.1 作为传媒“把关人”的编辑在创作中的隐性作用
4.2 编辑群体整体的文化风格
4.3 不同编辑理念下的期刊风貌
4.3.1 王蕴章与娱乐性小说以及恽代憔的初步改革
4.3.2 茅盾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4.3.3 郑振铎与新文学建设
4.3.4 叶圣陶与创作的繁荣
结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J]. 陈定家.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2]致《十月》[J]. 巴金. 十月. 1981 (06)
本文编号:3173166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现代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综论
1.1 技术手段与意识生成
1.2 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的同生
1.2.1 近代文学与五四文学
1.2.2 准“公共领域”与文学话语
1.2.3 文学社团、文学期刊与现代文学
2 《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的文化生态环境
2.1 中国五四前后的政治大环境――救国救民
2.2 商品经济制约下的商业文化――文学的商业利益
2.3 北京的创作氛围
2.4 上海的出版环境
2.5 “稿酬”――文人新的生存方式
3 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创作群体与现代小说创作
3.1 现代传媒与小说文体的选择
3.2 “为人生”的小说创作理念
3.3 传媒与小说白话文写作
3.4 传媒与小说叙事模式的变化
3.5 读者市场定位与小说创作
4 《小说月报》编辑群体
4.1 作为传媒“把关人”的编辑在创作中的隐性作用
4.2 编辑群体整体的文化风格
4.3 不同编辑理念下的期刊风貌
4.3.1 王蕴章与娱乐性小说以及恽代憔的初步改革
4.3.2 茅盾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4.3.3 郑振铎与新文学建设
4.3.4 叶圣陶与创作的繁荣
结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J]. 陈定家.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2]致《十月》[J]. 巴金. 十月. 1981 (06)
本文编号:3173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73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