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80年代军事文学中军人形象的转型——以《高山下的花环》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18 17: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军事文学以上升性的姿态向前发展,文学作品中不同时期的军人形象不仅是当时中国各阶段社会风潮中的典型人物,更是中国发展历程的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军人形象有着传奇、乐观、通俗等特点,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军人形象却悄然发生了变化。《高山下的花环》是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轰动效应的代表作品,它的诞生代表着中国历史上新古典主义美学形态的落幕,意味着以李存葆等为代表的20世纪80年代军事文学作家的崛起。《高山下的花环》突破了长期以来军事作品"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思想羁绊,打破了军事作品长期不敢直面现实矛盾的时代枷锁,因此作品一经发布,很快就被谢晋导演拍成电影并且被译成多种文字。从今天的视角看,《高山下的花环》仍然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军事文学作品,本文试以《高山下的花环》为例,浅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军人形象的转型。
【文章来源】:戏剧之家. 2020,(36)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军人形象特点
(一)传奇化、典范化的军人形象。
(二)积极向上、乐观主义的军人形象。
(三)通俗性、普及性的军人形象。
二、《高山下的花环》里的军人形象
三、20世纪80年代军人形象转型的原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期文艺振兴的里程碑──胡耀邦与第四次文代会[J]. 荣天玙. 炎黄春秋. 1999(04)
本文编号:3194233
【文章来源】:戏剧之家. 2020,(36)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军人形象特点
(一)传奇化、典范化的军人形象。
(二)积极向上、乐观主义的军人形象。
(三)通俗性、普及性的军人形象。
二、《高山下的花环》里的军人形象
三、20世纪80年代军人形象转型的原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期文艺振兴的里程碑──胡耀邦与第四次文代会[J]. 荣天玙. 炎黄春秋. 1999(04)
本文编号:3194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9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