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五四转型期“文学人学”思潮探源及其历史梳理

发布时间:2021-05-31 16:47
  自先秦至中国近代,贬抑个人,压抑个性,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映在文学中,就是文学缺少“个性精神”与“个性力量”,“人”的尊严与价值无法得到实现,这种数千年不变的状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到了彻底改变。本文以跨视域的文化眼光,系统观察、梳理了自近世开始渐变到20世纪“五四”时代突变的重建现代中国的思想历史进程,以五四“人的启蒙”和“人的觉醒”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了五四转型期“文学人学”思潮产生、发展、演变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而说明,在20世纪中国现代变革与社会转型中,“人”的观念的演变与深化,是中国发生真正具有现代意义转型变化的核心与标志。揭示出五四“文学人学”思潮涌动及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20世纪中国“现代人文”思想建设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近代“救国”理论与五四“人学”问题的提出
    (一) 激荡的历史大潮中涌现的近代“救国”理论
    (二) 鲁迅早期“人学”理论思想萌芽
    (三) 五四“人学”命题提出的思想文化背景
二、 以“人的启蒙”为主旨的“文学人学”思潮的形成
    (一) 倡导启蒙文学思潮的先驱人物——梁启超
    (二) 五四“人的文学”理论酌奠基者——周作人
    (三) 五四“文学人学”创作思潮的开山人——鲁迅
三、 五四“文学人学”创作思潮之艺术表现
    (一) 写“真的人”:五四知识分子的双重塑造
    (二) 五四文坛“人学”思潮二重奏:“为人生”与“为艺术”的合鸣
    (三) 人性之光烛照下的残损灵魂:“乡土文学”的出现
    (四) 浮出地表的“另一半”:五四女性作家群
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偶像破坏论[J]. 陈独秀.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36)
[2]试谈五四女性文学的双重文本[J]. 唐宁丽.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4)
[3]中国近代化纲领的文化学透视[J]. 段培君.  学术月刊. 1992(09)



本文编号:3208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08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2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