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心理能量视角下的网络原创文学

发布时间:2021-06-06 02:35
  本文以心理能量为视角,紧密结合美学基本原理和网络原创文学的发展现状,努力汲取美学研究各流派的理论精华,对网络原创文学的本质及其活动流程进行了跨学科研究,指出网络原创文学的本质就是原创作者和读者在各自转向攻击下以文学作品的网络文本形式为中介的心理能量循环过程,并在剖析该心理能量循环过程中九个环节(即原创作者心理能量的积蓄、调整、宣泄并凝结为原创作品、心理能量从原创作品到数码文本的迁移、数码文本中心理能量的网络传播、读者与数码文本间心理能量的交流和共鸣、读者心理能量的调整、读者心理能量的读者文本化、读者心理能量的宣泄与释放)的基础上,尝试着构建起一系列网络原创文学流程中的心理能量循环模型。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心理能量视角下的网络原创文学


图络原创文学活

比较图,心理能量,原创,流程


17比较图 1 和图 2,纵观网络原创文学的流程,心理能量的流动无处不。因此,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认识:1、网络原创的本质从心理能量的视角看,网络原创是原创作者基于各种应激反应而产生

模式图,心理能量,模式,流程


在本质上都是为缓解应激反应产生的心理势能而进行的一种转向攻击方式。网络原创文学活动流程也是一个心理能量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心理能量的直接循环和间接循环,其中在原创作者和网络读者的转向攻击下以原创作品数码文本为中介的心理能量循环过程是主要循环过程,简称主循环;余者均为从属循环。笔者在初步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多日思考,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一、网络原创文学活动流程中心理能量循环的基本模式“原创文学活动流程心理能量循环基本模式”(图 3)是“单作者—单作品—多读者”模式,也是最常见、最基本、最有代表意义的心理能量循环模式。该基本模式图是以原创作者为中心建立的,各部分用不同的箭头相连接,以表示心理能量运动的方向;这就直观地展现出心理能量在网络原创文学流程中的循环过程。需要指出的是:为构图方便,该模式在图 3中将作品文本和读者文本视为文学作品的两个表现形式,并将文学批评也包括在读者与读者文本、读者与作者的直接交流之内(以下各模式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写作主体初探[J]. 李矜,陈小诗.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12)
[2]追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和谐发展——新世纪网络文学现状简论[J]. 邓时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04)
[3]论网络文学接受美学特征[J]. 谭洪刚,陈功,全华凌.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4]网络文学创作动机分析[J]. 王粤钦.  理论界. 2007(02)
[5]网络文学批评之我见[J]. 汪旭东.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6]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研究综述[J]. 欧阳友权.  当代文坛. 2007(01)
[7]一个“馒头”引发的风暴[J]. 王佳.  报告文学. 2006(04)
[8]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J]. 隋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9]对我国网络小说发展与创新的思考[J]. 袁月华.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2006(01)
[10]情感能量的理性化分析——试论柯林斯的“互动仪式市场模型”[J]. 王鹏,林聚任.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硕士论文
[1]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D]. 张雨.陕西师范大学 2006
[2]试论中文原创网络文学[D]. 储冬叶.安徽大学 2003
[3]解读网络原创文学的艺术性[D]. 周芳.重庆师范大学 2003
[4]论网络传媒对文学创作者的三种影响[D]. 郭炎武.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13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13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8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