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古代“七”体考论

发布时间:2021-06-06 18:22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七”体的产生乃源于后代对枚乘《七发》的摹拟,这种写作由两汉延续至明清,并最终构成了中国占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文学现象。然则对于这一现象本身及其背后所产生的众多问题,学界始终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与认识,且多拘于先唐一段,而未尝作整体关照。本文在原始材料的辑录与梳理基础上,以“七”体创作史为线索,沿着“发轫”——“勃兴”——“式微”——“复归”的轨迹对“七”体本身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学意义进行跟踪解读,尝试以通史的角度弥补断代研究的不足。第一章首先在前人论断基础上,结合先秦之文学、美术、哲学诸方面,对《七发》所开启的“七”体三要素进行溯源;其次比对枚乘《七发》与傅毅《七激》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内容,解答“七”体写作二百年沉寂这一奇特现象。第二章主要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七”体创作最为重要的两大现象,即文体的成立,以及模仿与新变的关系。第三章勾勒唐宋“七”体式微的创作面貌,解答个中缘由,并通过对现存作品的解读,展现创作寂寥下变革的一面,为明清“七”体复归埋下伏笔。第四章首先以宋濂诸子为枢纽,揭示元明两代“七”体创作复归的传承关系,并进而展现清代“七”辞之风貌;其次以“辨体”...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何谓"七"体
    二、"七"体研究现状
    三、研究动机、方法与存在的合理性
第一章 、先秦两汉——"七"体的发轫
    第一节 枚乘《七发》创作三问
        一、何以因"七"名篇?
        二、何以问答架构?
        三、何来铺陈嗜欲?
    第二节 二百年的沉寂与傅毅的创作模式
        一、"七"体创作的缺位
        二、《七激》产生之背景
        三、傅毅的创作模式及其影响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七"体的确立与勃兴
    第一节 "七"体的发现
        一、从《七启》序到《七谟》序
        二、"七"集的编纂与"七"体的成立
        三、补论:史部中的"七"
    第二节 在模仿中前行
        一、"七"体模拟之表现
        二、模拟的产生与"七"体的勃兴
        三、模拟下的新变
第三章 、唐宋——沉默与寂寥下的新变
    第一节 "七"体创作的式微
    第二节 柳宗元《晋问》的意义
        一、新的拓展
        二、《晋问》影响下的宋代"七"体创作
    第三节 另一种变调
        一、《七进》的故事
        二、《七届》与"各言其志"
第四章 、元明清——"七"体的中兴与总结
    第一节 "七"体创作的复归
        一、得风气之先——以宋濂诸子为例
        二、宋濂诸子与宋元"七"辞
        三、诸子身后的明代"七"辞
    第二节 立、废与拓展——文集编撰中的"七"体博弈
    第三节 最后的余响
附录一 历代"七"体创作目录
附录二 先唐"七"体再补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七体”题材的突破与创新——唐后“七体”创作管窥[J]. 孙津华.  中国韵文学刊. 2008(04)
[2]明代文章总集与文体学——以《文章辨体》等三部总集为中心[J]. 吴承学.  文学遗产. 2008(06)
[3]从文献著录看“七体”的演变[J]. 孙津华.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4]“七”体的形成发展及其文体特征[J]. 郭建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J]. 姚爱斌.  文学评论. 2006(06)
[6]枚乘《七发》主题再探[J]. 束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03)
[7]汉赋的传播方式及其意义[J]. 陈春保.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8]贺复征与《文章辨体汇选》[J]. 吴承学,何诗海.  学术研究. 2005(05)
[9]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J].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0]汉魏六朝“七”体文创作演变[J]. 李兆禄.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1)

硕士论文
[1]《文选》“七”体源流考论[D]. 侯蕊.郑州大学 2007
[2]先唐“七体”文学创作研究[D]. 郑尔贤.山东大学 2006
[3]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七”体[D]. 宋志民.湖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14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14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