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历史的本真 ——延安文学传播研究(1935-1948)
发布时间:2021-06-11 20:42
延安文学作为延安时期中国革命和历史叙述的重要参与者,兼具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文学蕴含和承载着延安时期最生动、最鲜活、最丰富的历史记忆,延安文学的研究,不仅关系于自身,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化史的建构和重新评价。本文认为,延安文学构成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经由报刊与大众文艺活动共同传播的独特的文学传播现象,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与新闻传播的核心主题高度一致,在特殊的战争氛围中实现了其传播目的——最直接的目标、最直接的受众、最显著的效果。延安文学在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传播效应,以及民族化、大众化的传播实践,更使其具有多方位考察和估量的社会史学价值。因此,本文从探究历史本真的层面出发,力求通过对延安文学传播的研究从而回到历史的语境中,还原生动的历史轨迹,探求文学的生产机制、意义建构和传播形态,对延安文学做全方位、纵深化地动态观照。文学传播存在于社会各因素所构建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本文在分析研究延安文学传播的政治文化生态与媒介生态的基础上认为:作为战时政治文化中心,延安首先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国和想象中的乌托邦而定格的,“五四”文学、苏区文学、...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延安文学研究的进路与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
一、延安文学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二、延安文学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
1、期刊研究的滥觞和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视角的确立
2、从本质到本真:延安文学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二章 延安文学的传播生态环境
一、延安文学与政治文化生态
1、文化中心:传说之乐土,理想指归之圣地
2、汇流与重构:“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苏区文学传统与延安文学
3、使命与武器:革命战争文化生态
二、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生态:传播主体与受众分析
1、受众:文化的不平衡和接受的多元状态
2、传播者:多重身份定位和角色转换
3、集体创作: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融合与互动
第三章 “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与延安文人的“公共空间”──延安文学期刊传播研究
一、媒介与文学传播
1、媒介的呈示性、表现性与建构性、同质化
2、延安文学传播媒介:建构想象的空间
二、宽松的政策空间:延安文学期刊述略
三、延安文人社团与期刊
1、“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文协”与《文艺突击》
2、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鲁艺”与“文抗”、《草叶》与《谷雨》
3、大度宽容的“公共空间”:文艺月会与《文艺月报》
4、生活的诗化,战斗的浪漫:诗社与诗刊
四、论争与融合:同而不同,异而不异的“准公共空间”
五、一种传受互动关系模式:文艺小组和星期学园
六、期刊:构筑文艺的战线
第四章 从“不完全的党报”到“完全的党报”──《解放日报》与延安文学报纸传播研究
一、延安时期报纸概观:从《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到《解放日报》
二、媒介平台的整合与延安文学的转折与重塑
三、作者群的培养与受众的互动
四、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与话语建构
1、延安文人传播者的议程设置
2、主流意识形态的议程设置
3、媒体议程建构的合力:传播者、主流意识形态、受众
五、文艺批评与论争:延安文艺理论构建与规约的过程
1、媒介的建构功能和文学批评
2、《解放日报》的办刊宗旨与贯穿始终的延安文艺理论建构
3、批评的民主氛围及偏离偏移:一种不正常批评之风的萌芽
六、纪实文学:作为历史现场记录的新闻文学文本
第五章 媒介形态的融合与拓展: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文学传播──从“朗诵诗”、“街头诗”到新秧歌剧
一、文学在传播中回归与升华:朗诵诗运动与街头诗运动
1、朗诵诗:由书面传播走向口头传播
2、街头诗:由小众走向大众
3、诗歌创作:由欧化走向民间、由诉诸内心情感走向诉诸现实生活
4、跨媒体的推动:由“街头”、“墙头”走向“报头”、“刊头”
二、新秧歌剧运动:从剧场到广场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文学传播
1、从原始歌舞形态到现实生活的承载体
2、新的“民间”的构建
3、广场演出的大众狂欢传播效应
4、从实践到理论:新的升华与拓展
第六章 历史的本质与本真
一、从本质到本真:延安文学评价坐标和研究坐标的建立
二、传播视野下延安文学经典与经典定位的历史观
三、议程设置的传播功能与“沉默的螺旋”
四、现代性的变异:从“权宜之计”到“唯一方向”──再论文学与政治
参考资料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版的主要报纸杂志概览
附录二: 延安时期代表性报刊发刊词
附录三: 延安时期主要文化单位、团体及相关报刊概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部话剧和一个时代的风尚——回顾毛泽东推荐话剧《前线》及其产生的影响[J]. 陈晋. 新湘评论. 2007(09)
[2]左翼文艺大众化讨论与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J]. 石凤珍. 文学评论. 2007(03)
[3]壮歌久不作——抗战文学的当代思考[J]. 宋嘉扬,靳明全. 文学评论. 2007(03)
[4]论周扬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构成[J]. 袁盛勇. 文艺研究. 2007(03)
[5]何方回忆民主延安[J]. 共产党员. 2007(05)
[6]博古与延安《解放日报》[J]. 万京华. 采.写.编. 2007(01)
[7]有关左翼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 王富仁. 东岳论丛. 2006(05)
[8]毛泽东与延安《解放日报》[J]. 陈家鹦,舒庭毅. 文史月刊. 2006(10)
[9]论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的起源[J]. 何平,朱晓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10]戏剧、狂欢与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叙事功能——刍议延安秧歌运动的兴起[J]. 黄科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本文编号:3225247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延安文学研究的进路与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
一、延安文学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二、延安文学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
1、期刊研究的滥觞和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视角的确立
2、从本质到本真:延安文学传播研究视角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二章 延安文学的传播生态环境
一、延安文学与政治文化生态
1、文化中心:传说之乐土,理想指归之圣地
2、汇流与重构:“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苏区文学传统与延安文学
3、使命与武器:革命战争文化生态
二、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生态:传播主体与受众分析
1、受众:文化的不平衡和接受的多元状态
2、传播者:多重身份定位和角色转换
3、集体创作: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融合与互动
第三章 “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与延安文人的“公共空间”──延安文学期刊传播研究
一、媒介与文学传播
1、媒介的呈示性、表现性与建构性、同质化
2、延安文学传播媒介:建构想象的空间
二、宽松的政策空间:延安文学期刊述略
三、延安文人社团与期刊
1、“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文协”与《文艺突击》
2、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鲁艺”与“文抗”、《草叶》与《谷雨》
3、大度宽容的“公共空间”:文艺月会与《文艺月报》
4、生活的诗化,战斗的浪漫:诗社与诗刊
四、论争与融合:同而不同,异而不异的“准公共空间”
五、一种传受互动关系模式:文艺小组和星期学园
六、期刊:构筑文艺的战线
第四章 从“不完全的党报”到“完全的党报”──《解放日报》与延安文学报纸传播研究
一、延安时期报纸概观:从《红色中华报》、《新中华报》到《解放日报》
二、媒介平台的整合与延安文学的转折与重塑
三、作者群的培养与受众的互动
四、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与话语建构
1、延安文人传播者的议程设置
2、主流意识形态的议程设置
3、媒体议程建构的合力:传播者、主流意识形态、受众
五、文艺批评与论争:延安文艺理论构建与规约的过程
1、媒介的建构功能和文学批评
2、《解放日报》的办刊宗旨与贯穿始终的延安文艺理论建构
3、批评的民主氛围及偏离偏移:一种不正常批评之风的萌芽
六、纪实文学:作为历史现场记录的新闻文学文本
第五章 媒介形态的融合与拓展: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文学传播──从“朗诵诗”、“街头诗”到新秧歌剧
一、文学在传播中回归与升华:朗诵诗运动与街头诗运动
1、朗诵诗:由书面传播走向口头传播
2、街头诗:由小众走向大众
3、诗歌创作:由欧化走向民间、由诉诸内心情感走向诉诸现实生活
4、跨媒体的推动:由“街头”、“墙头”走向“报头”、“刊头”
二、新秧歌剧运动:从剧场到广场重构民间性与大众化文学传播
1、从原始歌舞形态到现实生活的承载体
2、新的“民间”的构建
3、广场演出的大众狂欢传播效应
4、从实践到理论:新的升华与拓展
第六章 历史的本质与本真
一、从本质到本真:延安文学评价坐标和研究坐标的建立
二、传播视野下延安文学经典与经典定位的历史观
三、议程设置的传播功能与“沉默的螺旋”
四、现代性的变异:从“权宜之计”到“唯一方向”──再论文学与政治
参考资料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版的主要报纸杂志概览
附录二: 延安时期代表性报刊发刊词
附录三: 延安时期主要文化单位、团体及相关报刊概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部话剧和一个时代的风尚——回顾毛泽东推荐话剧《前线》及其产生的影响[J]. 陈晋. 新湘评论. 2007(09)
[2]左翼文艺大众化讨论与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J]. 石凤珍. 文学评论. 2007(03)
[3]壮歌久不作——抗战文学的当代思考[J]. 宋嘉扬,靳明全. 文学评论. 2007(03)
[4]论周扬延安时期文艺思想的构成[J]. 袁盛勇. 文艺研究. 2007(03)
[5]何方回忆民主延安[J]. 共产党员. 2007(05)
[6]博古与延安《解放日报》[J]. 万京华. 采.写.编. 2007(01)
[7]有关左翼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 王富仁. 东岳论丛. 2006(05)
[8]毛泽东与延安《解放日报》[J]. 陈家鹦,舒庭毅. 文史月刊. 2006(10)
[9]论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的起源[J]. 何平,朱晓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10]戏剧、狂欢与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叙事功能——刍议延安秧歌运动的兴起[J]. 黄科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本文编号:3225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2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