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鲁、郭、茅负面评价的理论反思
发布时间:2021-06-12 05:49
自"重写文学史"以来,对中国现代文学三位领军人物鲁、郭、茅的负面评价已成为文学热点。本文旨在梳理重估、重评中的鲁、郭、茅负面评价类型,揭示其主要表征,并以此为切入口,探讨其共同呈现的重要文艺理论问题。
【文章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20,40(0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鲁、郭、茅负面评价的理论误区
(一)对现实主义文学观的片面否定
(二)对文学思想和审美的偏至认知
(三)以断裂的历史意识估定价值
二、负面评价的逻辑偏差
(一)二元结构中的“去政治化”倾向
(二)价值重估中的“去历史化”偏颇
三、反思与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J]. 温儒敏. 中国文化研究. 2001(01)
[2]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 朱文. 北京文学. 1998(10)
[3]五四新诗的“现代性”问题[J]. 唐晓渡. 文艺争鸣. 1997(02)
[4]我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J]. 王一川. 文学自由谈. 1994(04)
[5]诱惑与困境——重读《子夜》[J]. 徐循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01)
[6]论文摘编 “重写文学史”[J]. 陈思和,王晓明,王雪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01)
[7]一个引人深思的矛盾——论茅盾的小说创作[J]. 王晓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8(01)
[8]应当正确评价《女神》[J]. 朱光灿. 齐鲁学刊. 1981(02)
[9]我看鲁迅[J]. 王朔. 收获. 2000 (02)
本文编号:3226072
【文章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20,40(0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鲁、郭、茅负面评价的理论误区
(一)对现实主义文学观的片面否定
(二)对文学思想和审美的偏至认知
(三)以断裂的历史意识估定价值
二、负面评价的逻辑偏差
(一)二元结构中的“去政治化”倾向
(二)价值重估中的“去历史化”偏颇
三、反思与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J]. 温儒敏. 中国文化研究. 2001(01)
[2]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 朱文. 北京文学. 1998(10)
[3]五四新诗的“现代性”问题[J]. 唐晓渡. 文艺争鸣. 1997(02)
[4]我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J]. 王一川. 文学自由谈. 1994(04)
[5]诱惑与困境——重读《子夜》[J]. 徐循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01)
[6]论文摘编 “重写文学史”[J]. 陈思和,王晓明,王雪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01)
[7]一个引人深思的矛盾——论茅盾的小说创作[J]. 王晓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8(01)
[8]应当正确评价《女神》[J]. 朱光灿. 齐鲁学刊. 1981(02)
[9]我看鲁迅[J]. 王朔. 收获. 2000 (02)
本文编号:3226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26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