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小报与故都革命文艺青年 ——以《觉今日报·文艺地带》为线索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1-06-12 22:26
本文研究革命文艺青年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北平(北京)的文学生活。具体来讲即是,论文以故都革命文艺青年赖以生存的北平小报、会馆以及中学校园等作为观测点,对这一群体的群类构成、生存空间及其文学生活,以及左翼文学在北平的展开做了比较具体深入的考察。选择这一论题的动因有二:换一个空间考察三十年代兴起的左翼文学运动;以“京派”之外的另一个角度审视三十年代的北平文坛。关于三十年代的文学史,通常的研究思路是采取“双城记”式的分类,以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为大本营,分别叙述上海文坛的左翼、现代派和海派三个作家群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现象,而北平文坛受人关注的则是“京派”文人群体。本文借助对革命文艺青年的历史考察,将左翼革命文学与北平这座城市联系起来,旨在突破上述研究思路与模式,补充并丰富关于左翼文学、北平文坛的文学史想象。对故都革命文艺青年的历史考察,本文围绕其群体构成以及他们活动的城市空间而展开。城市空间在本文既指会馆、中学、公寓、图书馆等文艺青年栖身和进行文学活动的物质空间,亦指报刊等出版物构成的他们在这座城市的精神空间,小报即是作为革命文艺青年在北平的重要精神空间而进入我们的考察视野。小报这一报类历来...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上海与北平:革命文学的不同城市“遭遇”
1、选题初衷与研究指向
2、文学史建构中的北平、上海与小报
3、“京派”研究的合理与偏执
4、“革命文学”在北平
5、以小报为线索的历史考察
第一章 北平小报文艺副刊:故都革命文艺青年“自己的园地”
一、小报与“大众化”运动中的小报
1、恶名之下的小报与上海小报
2、小报之声名鹊起与“大众化”运动
3、小报史上的“北报南仿”
二、三十年代的北平小报
1、北平小报的市场选择与版面划分
2、北平小报文艺副刊与知识青年
三、革命文艺青年与北平小报副刊
1、小报副刊中革命文艺青年的声音
2、文坛格局与报纸文艺副刊——以《世界日报》之《明珠》《夜光》为例
3、国民党小报副刊中的革命文艺青年
4、故都革命文学的历史记忆
第二章 集纳主义文艺副刊与革命文艺青年的文学选择
一、作为精神社区的小报文艺副刊
1、集纳主义文艺副刊与革命文艺青年
2、文学理想与革命启蒙
二、不同文艺群体的“梦”及其文体选择
1、“一二·九”文艺青年的“街头风景
2、不同的“梦”
3、不同的文体选择
第三章 流浪青年与会馆——故都革命文艺青年与城市空间考察之一
一、左翼文学运动与沪平两个城市的文学社团
1、政治力量的介入与文学社团的联盟
2、北方左联与左翼社团
3、文学社团与城市空间
二、“泡沫社”与流浪青年
1、职业革命者与文艺青年:谷峰、牧风与碧野
2、另一群“文化候鸟”:聚集北平的流浪青年
三、会馆与故都革命文学的兴起
1、会馆:城市空间与文化符码
2、会馆文学生活
3、会馆人际网络与革命故事书写
第四章 中学与中学生文艺——故都革命文艺青年与城市空间考察之二
一、“泡沫社”成员名录与中学生问题的提出
1、回忆录中的“泡沫社”成员名录
2、历史现场中的“泡沫社”成员名录
二、作为文艺群体的中学生
1、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学与中学生
2、中学生:政治群体与文艺群体
3、“中学生文艺论战”
三、《文艺地带》与“泡沫社”的缘起
1、结社与办刊:学生团体及其精神空间
2、教育体制与国文教师
3、校刊与学生自治会——以育英和大同两所中学为中心
结语:没有讲完的故事
附录:师陀与京派文学及北方左翼文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开放“本体”与研究视野的重构——以“《星期评论》之群”为讨论个案[J]. 姜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2]论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的酝酿[J]. 陈红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03)
[3]从会馆到公寓:空间转移中的文学认同——沈从文早年经历的社会学再考察[J]. 姜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03)
[4]上海文化视野中的左翼文化[J]. 梁伟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7(03)
[5]“公寓空间”与沈从文早期作品的经验结构[J]. 姜涛. 中文自学指导. 2007(02)
[6]论东京左联重建后旅日中国留学生的文学艺术活动[J]. 小谷一郎. 华文文学. 2006(01)
[7]迥然相异的面目:京海格局中的北京(平)小报[J]. 李楠.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06)
[8]汉奸报人管翼贤的人生悲剧[J]. 杨建宇. 青年记者. 2005(07)
[9]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J]. 吴福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03)
[10]不能忘记的新启蒙[J]. 李慎之. 炎黄春秋. 2003(03)
博士论文
[1]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 季剑青.北京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26405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上海与北平:革命文学的不同城市“遭遇”
1、选题初衷与研究指向
2、文学史建构中的北平、上海与小报
3、“京派”研究的合理与偏执
4、“革命文学”在北平
5、以小报为线索的历史考察
第一章 北平小报文艺副刊:故都革命文艺青年“自己的园地”
一、小报与“大众化”运动中的小报
1、恶名之下的小报与上海小报
2、小报之声名鹊起与“大众化”运动
3、小报史上的“北报南仿”
二、三十年代的北平小报
1、北平小报的市场选择与版面划分
2、北平小报文艺副刊与知识青年
三、革命文艺青年与北平小报副刊
1、小报副刊中革命文艺青年的声音
2、文坛格局与报纸文艺副刊——以《世界日报》之《明珠》《夜光》为例
3、国民党小报副刊中的革命文艺青年
4、故都革命文学的历史记忆
第二章 集纳主义文艺副刊与革命文艺青年的文学选择
一、作为精神社区的小报文艺副刊
1、集纳主义文艺副刊与革命文艺青年
2、文学理想与革命启蒙
二、不同文艺群体的“梦”及其文体选择
1、“一二·九”文艺青年的“街头风景
2、不同的“梦”
3、不同的文体选择
第三章 流浪青年与会馆——故都革命文艺青年与城市空间考察之一
一、左翼文学运动与沪平两个城市的文学社团
1、政治力量的介入与文学社团的联盟
2、北方左联与左翼社团
3、文学社团与城市空间
二、“泡沫社”与流浪青年
1、职业革命者与文艺青年:谷峰、牧风与碧野
2、另一群“文化候鸟”:聚集北平的流浪青年
三、会馆与故都革命文学的兴起
1、会馆:城市空间与文化符码
2、会馆文学生活
3、会馆人际网络与革命故事书写
第四章 中学与中学生文艺——故都革命文艺青年与城市空间考察之二
一、“泡沫社”成员名录与中学生问题的提出
1、回忆录中的“泡沫社”成员名录
2、历史现场中的“泡沫社”成员名录
二、作为文艺群体的中学生
1、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学与中学生
2、中学生:政治群体与文艺群体
3、“中学生文艺论战”
三、《文艺地带》与“泡沫社”的缘起
1、结社与办刊:学生团体及其精神空间
2、教育体制与国文教师
3、校刊与学生自治会——以育英和大同两所中学为中心
结语:没有讲完的故事
附录:师陀与京派文学及北方左翼文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开放“本体”与研究视野的重构——以“《星期评论》之群”为讨论个案[J]. 姜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2]论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的酝酿[J]. 陈红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03)
[3]从会馆到公寓:空间转移中的文学认同——沈从文早年经历的社会学再考察[J]. 姜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03)
[4]上海文化视野中的左翼文化[J]. 梁伟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7(03)
[5]“公寓空间”与沈从文早期作品的经验结构[J]. 姜涛. 中文自学指导. 2007(02)
[6]论东京左联重建后旅日中国留学生的文学艺术活动[J]. 小谷一郎. 华文文学. 2006(01)
[7]迥然相异的面目:京海格局中的北京(平)小报[J]. 李楠.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06)
[8]汉奸报人管翼贤的人生悲剧[J]. 杨建宇. 青年记者. 2005(07)
[9]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J]. 吴福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03)
[10]不能忘记的新启蒙[J]. 李慎之. 炎黄春秋. 2003(03)
博士论文
[1]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 季剑青.北京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26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2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