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述论
发布时间:2021-06-21 10:41
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在文学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们生活在汉魏之交,正值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到“区宇方辑”的社会剧变时代;这个时代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经学意识形态衰微、道家思想抬头、士人自我意识逐步觉醒、文学精神渐趋复苏的特点。七子大都出身于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染,而随着社会政治由衰乱趋于辑安,他们的生活也经历了一个由四处飘泊到基本安定的过程。这样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和人生经历自然影响他们的创作,是形成他们作品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七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和人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这也与他们的人生抉择和创作特点有内在联系。 “建安七子”作为一个作家群体活跃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并为人广泛认可,有其必然性。首先,他们创作并留下了丰富的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多种题材和体裁,有文学性较强的,有实用性较强的,有理论性较强的,还有子书和史传类著述等;其情况不一而足,而在题材的开拓和文体的发展以及表现手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次,就他们文学性较强的作品而论,七人的创作在精神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不少相通相同的地方,此所谓“共同风格”。其中包括由他们生活的时代特点...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言
上编
第一章 七子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特点与思想文化特点
第一节 社会政治特点
第二节 思想文化特点
第二章 七子的家世与社会经历
第一节 七子的家世与青少年时代
第二节 七子的社会经历与创作活动
第三章 七子的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及其与汉魏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
第一节 七子的社会政治理想
第二节 徐干等对汉末社会现实的分析批判
第三节 徐干等的人生修养论
第四节 阮踽、应场的文质论
第五节 七子言行与汉魏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
第四章 七子作品考辨
下编
第五章 七子创作实绩略述
第一节 七子的诗创作
第二节 七子的赋创作
第三节 七子的文创作
第六章 七子文学风格论析(上):共同风格——兼与三曹文风比较
第一节 七子文学创作的精神内容特色
第二节 七子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特色
第七章 七子文学风格论析(下):个人风格及其比较
第一节 孔融:“气扬采飞”
第二节 “公干气胜,仲宣情胜”
第三节 陈琳与应瑒
第四节 阮瑀与徐干
结语 从“汉音”到“魏响”:建安七子的文学史地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本文编号:3240534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言
上编
第一章 七子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特点与思想文化特点
第一节 社会政治特点
第二节 思想文化特点
第二章 七子的家世与社会经历
第一节 七子的家世与青少年时代
第二节 七子的社会经历与创作活动
第三章 七子的社会政治观、人生观及其与汉魏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
第一节 七子的社会政治理想
第二节 徐干等对汉末社会现实的分析批判
第三节 徐干等的人生修养论
第四节 阮踽、应场的文质论
第五节 七子言行与汉魏思想文化发展的关联
第四章 七子作品考辨
下编
第五章 七子创作实绩略述
第一节 七子的诗创作
第二节 七子的赋创作
第三节 七子的文创作
第六章 七子文学风格论析(上):共同风格——兼与三曹文风比较
第一节 七子文学创作的精神内容特色
第二节 七子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特色
第七章 七子文学风格论析(下):个人风格及其比较
第一节 孔融:“气扬采飞”
第二节 “公干气胜,仲宣情胜”
第三节 陈琳与应瑒
第四节 阮瑀与徐干
结语 从“汉音”到“魏响”:建安七子的文学史地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本文编号:3240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40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