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奏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06:37
本文以刘邦称帝、汉朝开国(公元前202年)至王莽篡权(公元8年)期间的奏疏为研究对象,因为西汉时期的奏疏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体,它本身承担着其它文体所不能承担的特殊使命。研究这一段时间的奏疏,其风格呈现出由疏直激切到典雅醇厚特点的转变。通过探究奏疏风格及转变的缘由,奏疏体现出在不同时期所承载的特有的思想、文化内蕴。然而,目前学界对西汉奏疏的研究较少,且重点放在对奏疏的艺术特点方面的研究,对奏疏文化方面探讨的文章很少。有鉴于此,本文选这一题目从文学与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奏疏溯源与内涵界定文章对所研究的对象——奏疏,从先秦至汉代的流变情况做了简要的梳理。对内涵进行了界定,并说明它具有异名同体现象。第二章西汉前期奏疏创作的主题取向及时代特色首先对汉初奏疏的创作情况进行了整理,这一时期的奏疏多围绕着历史反思主题来展开,人文关怀的“民本思想”很明显地体现在里面。文章又对这一时期奏疏的突出特点——纵横驰骋的战国遗风以及疏直激切特点的形成进行了探究。第三章武、宣时期奏疏的发展、演变武帝朝的士人类型出现多样化,仍有纵横家遗风的士人群体;有以歌颂武帝朝为风格的;还有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内...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奏疏溯源及内涵界定
一、奏疏溯源
二、奏疏的内涵界定
第二章 西汉前期奏疏创作的主题取向及时代特点
一、汉初奏疏创作情况考述
二、汉初奏疏的主题取向
三、汉初奏疏的时代特色及成因探析
第三章 武、宣时期奏疏的发展、演变
一、武、宣时期奏疏的创作情况考述
二、西汉中期奏疏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三、经学与奏疏的关系
第四章 西汉后期奏疏的新变
一、西汉末奏疏考述
二、灾异奏疏研究
三、西汉后期奏疏与礼制转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汉儒家知识分子对皇权的抗争[J]. 李沈阳. 北方论丛. 2007(03)
[2]西汉郡国庙之兴废——礼制兴革与统治秩序维护的关系之一例[J]. 林聪舜. 南都学坛. 2007(03)
[3]汉代政论文的主题演进与风格嬗变[J]. 闵泽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2)
[4]论西汉奏议的形态和运作[J]. 王允亮. 重庆社会科学. 2006(02)
[5]西汉灾异奏疏研究[J]. 王允亮.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6]汉代上封事考论[J]. 王剑. 学习与探索. 2005(06)
[7]官员奏疏和官府行移——我国古代重要的公文样式[J]. 李治安,杜家骥. 秘书工作. 2005(08)
[8]从奏议视角看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多样性[J]. 张爱雄. 语文学刊. 2004(07)
[9]汉代奏疏的论述策略[J]. 闵泽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10]汉代经学与文学之关系反思[J]. 陈松青.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博士论文
[1]汉代奏议的文化意蕴与美学阐释[D]. 王启才.复旦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64246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奏疏溯源及内涵界定
一、奏疏溯源
二、奏疏的内涵界定
第二章 西汉前期奏疏创作的主题取向及时代特点
一、汉初奏疏创作情况考述
二、汉初奏疏的主题取向
三、汉初奏疏的时代特色及成因探析
第三章 武、宣时期奏疏的发展、演变
一、武、宣时期奏疏的创作情况考述
二、西汉中期奏疏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三、经学与奏疏的关系
第四章 西汉后期奏疏的新变
一、西汉末奏疏考述
二、灾异奏疏研究
三、西汉后期奏疏与礼制转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汉儒家知识分子对皇权的抗争[J]. 李沈阳. 北方论丛. 2007(03)
[2]西汉郡国庙之兴废——礼制兴革与统治秩序维护的关系之一例[J]. 林聪舜. 南都学坛. 2007(03)
[3]汉代政论文的主题演进与风格嬗变[J]. 闵泽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2)
[4]论西汉奏议的形态和运作[J]. 王允亮. 重庆社会科学. 2006(02)
[5]西汉灾异奏疏研究[J]. 王允亮.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6]汉代上封事考论[J]. 王剑. 学习与探索. 2005(06)
[7]官员奏疏和官府行移——我国古代重要的公文样式[J]. 李治安,杜家骥. 秘书工作. 2005(08)
[8]从奏议视角看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多样性[J]. 张爱雄. 语文学刊. 2004(07)
[9]汉代奏疏的论述策略[J]. 闵泽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10]汉代经学与文学之关系反思[J]. 陈松青.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博士论文
[1]汉代奏议的文化意蕴与美学阐释[D]. 王启才.复旦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64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64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