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馆与贞观朝诗学建设
发布时间:2021-07-07 12:02
弘文馆是开元、天宝以前唐代最重要的文馆,就其发挥的政治与文化作用来看,又以贞观朝为最。它不但是贞观朝进行文化普及和推广的主要阵地之一,而且是诗学整合和建设的主要平台之一。弘文学士来自关陇、山东、江左等不同的文化区域;有的出身于南朝儒学世家,有的出身于河汾文学名门,还有的出身于山东寒庶之家;有的是前代师保之后,有的则拔起草莽。弘文学士地域的复杂性和身份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他们有不同的诗学观念。在弘文馆这个平台上,他们之间诗学观念的碰撞与磨合,直接促成了唐初融合南北、文质并重文学思想的形成。这些弘文学士有极强的用世精神,他们不但辅佐太宗积极推行文治政策,普及文化教育,进行新朝文化建设,而且频频参与宫廷应制、文馆唱酬,鼓吹雅文学观,倡导雅正诗风,以助教化。可以说弘文馆和弘文学士是贞观朝诗学整合和建设的主要阵地和核心力量。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唐前文馆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文馆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馆
第二章 弘文馆的开设及其意义
第一节 弘文馆开设的现实背景和历史意义
第二节 关中本位之文化思维模式与弘文馆的开设
第三节 天监创制的历史启示与弘文馆的开设
第三章 弘文馆整合与诗学建设
第一节 弘文馆整合及其文化意义
第二节 氏族秩序的重建与弘文学士集团的整合
第三节 弘文馆整合对文学发展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文馆雅正诗学观与诗风
第一节 雅正诗学观六义
第二节 文馆的雅正诗风
第五章 贞观诗坛的终结:从《文馆词林》到龙朔变体
第一节 《文馆词林》所体现的文学观念及其文馆特征
第二节 龙朔变体与贞观雅文学观的消解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后记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J]. 罗时进. 文学评论. 2007(02)
[2]唐代文学概念的确立与实现——以早期史学为中心[J]. 陈飞. 文学遗产. 2005(01)
[3]东观著作的学术活动及其文学影响研究[J]. 跃进. 文学遗产. 2004(01)
[4]唐永贞年间翰林学士考论[J]. 傅璇琮. 中国文化研究. 2001(03)
[5]李白任翰林学士辨[J]. 傅璇琮. 文学评论. 2000(05)
[6]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J]. 傅璇琮. 文学遗产. 2000(04)
[7]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J]. 陈铁民. 文学遗产. 2000(01)
[8]唐初三十年的文学流程[J]. 傅璇琮. 文学遗产. 1998(05)
[9]唐太宗与东南文人[J]. 中国史研究. 1997(02)
[10]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J]. 葛晓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4)
本文编号:3269595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唐前文馆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文馆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馆
第二章 弘文馆的开设及其意义
第一节 弘文馆开设的现实背景和历史意义
第二节 关中本位之文化思维模式与弘文馆的开设
第三节 天监创制的历史启示与弘文馆的开设
第三章 弘文馆整合与诗学建设
第一节 弘文馆整合及其文化意义
第二节 氏族秩序的重建与弘文学士集团的整合
第三节 弘文馆整合对文学发展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文馆雅正诗学观与诗风
第一节 雅正诗学观六义
第二节 文馆的雅正诗风
第五章 贞观诗坛的终结:从《文馆词林》到龙朔变体
第一节 《文馆词林》所体现的文学观念及其文馆特征
第二节 龙朔变体与贞观雅文学观的消解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后记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J]. 罗时进. 文学评论. 2007(02)
[2]唐代文学概念的确立与实现——以早期史学为中心[J]. 陈飞. 文学遗产. 2005(01)
[3]东观著作的学术活动及其文学影响研究[J]. 跃进. 文学遗产. 2004(01)
[4]唐永贞年间翰林学士考论[J]. 傅璇琮. 中国文化研究. 2001(03)
[5]李白任翰林学士辨[J]. 傅璇琮. 文学评论. 2000(05)
[6]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J]. 傅璇琮. 文学遗产. 2000(04)
[7]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J]. 陈铁民. 文学遗产. 2000(01)
[8]唐初三十年的文学流程[J]. 傅璇琮. 文学遗产. 1998(05)
[9]唐太宗与东南文人[J]. 中国史研究. 1997(02)
[10]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J]. 葛晓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4)
本文编号:3269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69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