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9 03:06
本文在前人与时贤论述的基础上,遵循以孟解《孟》,以庄解《庄》之方法进行钻研,从时代背景、史传记载及二家作品等比较研究二家之生平;再从二家的生平、美学和文学理论以及创作等比较二书的特色。 孟子是鲁国人,庄子是宋国人,同是生活在战国中期。《庄子》的幻想色彩和浪漫作风,虽然深受楚地文化的影响,但也是宋人所承传的殷商文化的潜在因素所使然。两人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庄子深于感情,再从情感圈中跳出来忘情。他的“无情”之“情”,是一种是无所不在之“道”之情。孟子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他的“性本善”的主张,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他的思想非放任、非避世。他的学说非为我、非空谈。 二家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和他们著作的特色是统一的。从二书的文学特色来看。二书文如其人。二书在论辩中,表现出一定的批判精神,又往往流露出充沛的感情。《孟子》之辩理,是情寓于理之中;《庄子》之辩(论辩)抒情,是理隐于情之中。在气势方面,《孟子》如河奔注,《庄子》如汪洋恣肆。《孟子》的富于气势主要在于作者的善于养气;《庄子》...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孟子与庄子生平之比较
第一节 名字及出生地
第二节 家庭与家境
第三节 仕宦
第四节 师友及弟子
第五节 博学
第六节 情感
第七节 习性与品德
第八节 思想与学说
第九节 生卒年
第十节 著述
第十一节 孟子与庄子互不相提之谜
第三章 从《孟子》与《庄子》的美学意识与文学理论论二书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从《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意识论二书的文学特色
第二节 从《孟子》和《庄子》的文学理论论二书的文学特色
第四章 比较《孟子》与《庄子》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文如其人
第二节 富于感情
第三节 长于气势
第四节 篇章结构
第五节 论说方式
第六节 辩论特色
第七节 寓言特色
第八节 现实与浪漫的统一
第九节 笔调幽默辛辣
第十节 语言艺术
第十一节 创作风格
第五章 《孟子》与《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庄子》开浪漫文学创作的源头
第二节 《庄子》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影响
第三节 二书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极为深巨的影响
第四节 二书同为赋之形成做出了贡献
第五节 二书同为小说的形成做出贡献
第六节 二书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六章 总结
征用及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庄子的讽刺艺术[J]. 李明珠.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2]寓言是庄子散文的主载体──庄子散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J]. 王筱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5)
[3]解庄的金钥匙——《庄子》“三言”论[J]. 高树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1)
[4]大海、海神崇拜和《庄子·秋水》寓言[J]. 朱任飞. 求是学刊. 1997(01)
[5]试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J]. 李仁质.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997(01)
[6]昆仑、黄帝神话传说与《庄子》寓言[J]. 朱任飞. 学术交流. 1996(06)
[7]《庄子》寓言故事中师友型君臣关系模式[J]. 于雪棠. 东北师大学报. 1996(06)
[8]试论庄子寓言个性[J]. 张琦,张炳成. 兰州大学学报. 1996(04)
[9]从东海神木传说到庄子的鲲鹏扶摇意象[J]. 朱任飞. 学习与探索. 1996(05)
[10]《庄子·北冥有鱼》寓言新解[J]. 刘戈. 怀化师专学报. 1996(04)
本文编号:3272887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孟子与庄子生平之比较
第一节 名字及出生地
第二节 家庭与家境
第三节 仕宦
第四节 师友及弟子
第五节 博学
第六节 情感
第七节 习性与品德
第八节 思想与学说
第九节 生卒年
第十节 著述
第十一节 孟子与庄子互不相提之谜
第三章 从《孟子》与《庄子》的美学意识与文学理论论二书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从《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意识论二书的文学特色
第二节 从《孟子》和《庄子》的文学理论论二书的文学特色
第四章 比较《孟子》与《庄子》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文如其人
第二节 富于感情
第三节 长于气势
第四节 篇章结构
第五节 论说方式
第六节 辩论特色
第七节 寓言特色
第八节 现实与浪漫的统一
第九节 笔调幽默辛辣
第十节 语言艺术
第十一节 创作风格
第五章 《孟子》与《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庄子》开浪漫文学创作的源头
第二节 《庄子》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影响
第三节 二书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极为深巨的影响
第四节 二书同为赋之形成做出了贡献
第五节 二书同为小说的形成做出贡献
第六节 二书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六章 总结
征用及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庄子的讽刺艺术[J]. 李明珠.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
[2]寓言是庄子散文的主载体──庄子散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J]. 王筱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5)
[3]解庄的金钥匙——《庄子》“三言”论[J]. 高树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1)
[4]大海、海神崇拜和《庄子·秋水》寓言[J]. 朱任飞. 求是学刊. 1997(01)
[5]试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J]. 李仁质.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997(01)
[6]昆仑、黄帝神话传说与《庄子》寓言[J]. 朱任飞. 学术交流. 1996(06)
[7]《庄子》寓言故事中师友型君臣关系模式[J]. 于雪棠. 东北师大学报. 1996(06)
[8]试论庄子寓言个性[J]. 张琦,张炳成. 兰州大学学报. 1996(04)
[9]从东海神木传说到庄子的鲲鹏扶摇意象[J]. 朱任飞. 学习与探索. 1996(05)
[10]《庄子·北冥有鱼》寓言新解[J]. 刘戈. 怀化师专学报. 1996(04)
本文编号:3272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7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