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叶公超文学批评观述评

发布时间:2021-07-13 17:40
  与现代文论史上诸多理论家身后的显赫声名相比,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叶公超则有点“藏于深闺人未知”,甚至曾经一度游离于研究者的视野:这一方面固然因为叶氏弃文从政及移居台湾使得他在大陆渐渐为人或有意或无意的“淡忘”,另一方面也因为叶氏从事文学批评时间较短且成文无多,而且大都是“豆腐块”式的短文,所以难免为人小觑。迄今为止,有了一些关注叶公超文艺观的论文以及其传记——《叶公超传》,其文士气度、哲学人生、国士风骨、才士手笔在学界渐渐广为人知。尽管如此,潜藏于其文艺杂论中的吉光片羽式的文学思想不仅并未得到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而且有的研究者还对叶公超的文艺思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判。不容忽视的另一个不良倾向是,当叶公超渐渐引起更多关注时,研究者又往往只是看到叶公超理论上的贡献而忽视其理论的纰漏之处。无论如何,这些都使得叶公超“水木清华地,文章新月篇”的前半生从文生涯依然散发着无可遏抑的诱人魅力。所以,探索叶公超文艺理论在其时的价值与对后世的启发及其理论的不足之处就成为本论文的核心目标。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言
第一章 文学是生活的批评
    1.1 写实小说批判与选材的狭隘化
    1.2 批评与训世
    1.3 时代与文学
    1.4 "自由纯正"的文学
        1.4.1 抒情:完美作品的要件
        1.4.2 非战士的鲁迅
第二章 从印象到评价
    2.1 不竭的挑战:理论批评的窘境
        2.1.1 传统批评理论与新作品之间的张力
        2.1.2 文与法
    2.2 印象的分析与整合:实际批评的策略
        2.2.1 实际批评
        2.2.2 批评家的责任
        2.2.3 批评的"魔障":内魔与外魔
        2.2.4 瑰丽的迷梦:艺术家与艺术批评的独立
第三章 传统与个人才能
    3.1 传统的恒久眷恋
    3.2 宏大文化挤压之下的个人才气
    3.3 一种误解:艾略特的"传统"与中国的"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季羡林对叶公超的“微词”[J]. 张昌华.  文史博览. 2007(02)
[2]学者的摇篮——论叶公超在新月时期的编辑活动[J]. 刘群.  兰州学刊. 2006(04)
[3]世间已无叶公超——读《叶公超传》[J]. 张国功.  书屋. 2006(02)
[4]叶公超的气度与才识[J]. 鄢烈山.  文史天地. 2005(06)
[5]叶公超文学批评的观念和风格[J]. 季桂起.  北方论丛. 2004(06)
[6]从“新月”作家到外交家的叶公超[J]. 古远清.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06)
[7]叶公超与T.S.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 董洪川.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4)
[8]曾被遗忘的叶公超[J]. 骆驼刺.  书屋. 2004(06)
[9]“切近情绪的性质”——叶公超新诗形式建设观念初探[J]. 刘康凯.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1)
[10]叶公超其人[J]. 张昌华.  湖南文史. 2004(02)



本文编号:3282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282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9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