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意识与文学翻译——张爱玲翻译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6 12:18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涉及意义创造的重写活动。在这个重写活动中,决定因素包括译者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以及性别身份等。其中,译者的性别身份不可忽视。因为,译者在解读、翻译原文时,其性别意识会介入其中。很多情况下,当译者的性别意识与原文吻合时,译者会通过翻译"维持并促进(原文)性别建构"(西蒙2001:310),当译者的性别意识与原作冲突时,译者会对原作进行性别重写。张爱玲强调女性意识、追求两性平等。作为对性别有深刻思考的作家和译者,张爱玲的世界是女性的世界,她的创作、翻译均带有明确而强烈的性别意识,其独特的女性话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那么,张爱玲的性别意识在翻译中如何体现?在翻译具有男性话语色彩的文本时,她如何对原作进行性别重构?在翻译自己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时,她又是如何促进原作的性别建构?张爱玲强烈的性别意识表现在她的译作中。从解读文本、词汇选择、撰写译序、改写原文情节等方面,张爱玲表达了对原文中男性中心主义和忽视女性的反抗,从而使译者的身影在译文中得到充分的显现。张爱玲的翻译实践反映了译者的性别意识对其翻译的重要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摘要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文章页数】:2 页
本文编号:3364230
【文章来源】: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4年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研讨会摘要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文章页数】:2 页
本文编号:3364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36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