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直面“孤证”:态度·方法·价值

发布时间:2021-09-06 11:35
  "孤证不立"是近现代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然而当代文学史料具有不容忽视的"当代性"。"毛罗对话"、"关于《古船》的指示"、多多的"白洋淀诗歌"与"路遥转让工作名额"事件,均为文学史孤证,却能在史实晦暗难明的情况下,显现历史真相的冰山一角,成为撬动历史真相的第一把"杠杆",具有不容替代的文学史价值。一条孤证引发证实与证伪的学术讨论,将被埋没的史实钩沉出来,就是孤证的独特价值。"证实"孤证,给还原历史史实以有力的启迪或深刻的暗示,循着孤证线索建立完整的证据链;"证伪"孤证激发人们钩沉历史真相的兴趣,开辟出另一番学术天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应该直面孤证,当孤证尚孤之时,给予孤证足够的尊重和宽容,不能用简单的真假判断将孤证封杀在摇篮里。对待孤证,既要坚持"孤证不立""孤证不举"的学术规范,亦当充分考虑当代文学当代性、现场感,采取"孤证不废"的策略,建立符合当代文学研究实际的史料学态度与方法。 

【文章来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33(05)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份沉埋的孤证与文学史结论——关于路遥1971年春的招工问题[J]. 程光炜.  当代文坛. 2019(02)
[2]黄宗英“亲聆”“毛罗对话”历史真相调查[J]. 秋石.  粤海风. 2017(03)
[3]“我是圣人的学生” 毛泽东和鲁迅:巨人间的“对话”[J]. 黄金生.  国家人文历史. 2016(12)
[4]颓废的纪念与青春的薄奠——论多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诗歌创作[J]. 李润霞.  江汉论坛. 2008(12)
[5]1957年“毛罗对话”版本比较及解读[J]. 张健.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8(06)
[6]“故存之”和“渐信之”——《鲁迅与我七十年》读后漫笔[J]. 张学义.  教书育人. 2004(03)
[7]综述:“1957年毛罗对话”的论辩[J]. 陈明远.  社会科学论坛. 2004(02)
[8]“毛罗对话”之我见[J]. 尹学初.  唯实. 2003(12)
[9]“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J]. 朱正.  同舟共进. 2003(12)
[10]披露“毛罗对话”史实的启示[J]. 黄修己.  文艺争鸣. 2003(02)



本文编号:3387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387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a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