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雅俗观的生成
发布时间:2021-09-29 19:23
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初语言变革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来探察白话文体由“俗”趋“雅”以至最终成为社会通用书面语的内在转换环节,以期由此进一步剖析现代文学雅俗观的本质内涵以及现代文学雅俗建构的历史必然性。从晚清至“五四”,随着社会文化结构的整体性嬗变,中国文学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曲折历程。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的现代转化与语言的现代转化这两个过程是并行的。在其间,文言这一既往的“高雅”文体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了,而一向被视作“低俗”的白话文逐渐成为了一种占主导性地位的书面语形式,继而白话文体与处于嬗变之中的中国文学相结合,现代中国文学以及现代文学雅俗观从而得以生成。由此可见,若要深入理解现代文学雅俗观的复杂蕴涵,须将静态的雅俗标准还原为动态的现代雅俗格局的建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应重返历史现场,对晚清至“五四”的语言变革进程作出细致的描述和阐释。于是,“清末民初的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雅俗观的生成”即成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包括“引子”及本论这两个部分。“引子”通过对海外汉学家王德威提出的“被压抑的现代性”论题进行评述,借以强调“现代文学雅俗观”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从而展示出了本...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子
导论
第一章 雅俗转换:晚清白话文运动兴起的内在逻辑线索
第一节 “语言民族主义”与作为“启蒙工具”的白话文
第二节 新知识阶层的雅俗观及语言观
第二章 启蒙的媒介形式与启蒙者语言雅俗观念的调整
第一节 白话报刊——“不分等级的论述空间”
第二节 雅俗的交流与渗透——以《杭州白话报》为中心的考察
第三章 革命风潮:雅俗逆转的推动力量
第一节 《中国白话报》与“边缘知识分子”的语言认同
第二节 “新名词”与新型话语方式的出现
第四章 由俗入雅:两种“雅化”的态度和路径
第一节 从《安徽俗话报》到《新青年》:伦理觉悟引致的语言觉醒
第二节 从《竞业旬报》到《新青年》:文学革命与现代白话文体的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以《安徽俗话报》与《新青年》为例[J]. 张宝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2]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鲁迅的述学文体及其接受[J]. 陈平原. 文学评论. 2005(05)
[3]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J]. 王齐洲.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3)
[4]“新国学”论纲(上)[J]. 王富仁. 社会科学战线. 2005(01)
[5]言文一致":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从历史主义到"历史化[J]. 魏育邻.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2)
[6]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J]. 夏晓虹. 开放时代. 2000(03)
[7]解构与重建——五四文学话语模式的生成及其嬗变[J]. 文贵良.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3)
[8]简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J]. 王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2)
[9]“雅”“俗”观念自先秦至汉末衍变及其文学意义[J]. 于迎春. 文学评论. 1996(03)
[10]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J]. 汪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01)
本文编号:3414321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子
导论
第一章 雅俗转换:晚清白话文运动兴起的内在逻辑线索
第一节 “语言民族主义”与作为“启蒙工具”的白话文
第二节 新知识阶层的雅俗观及语言观
第二章 启蒙的媒介形式与启蒙者语言雅俗观念的调整
第一节 白话报刊——“不分等级的论述空间”
第二节 雅俗的交流与渗透——以《杭州白话报》为中心的考察
第三章 革命风潮:雅俗逆转的推动力量
第一节 《中国白话报》与“边缘知识分子”的语言认同
第二节 “新名词”与新型话语方式的出现
第四章 由俗入雅:两种“雅化”的态度和路径
第一节 从《安徽俗话报》到《新青年》:伦理觉悟引致的语言觉醒
第二节 从《竞业旬报》到《新青年》:文学革命与现代白话文体的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以《安徽俗话报》与《新青年》为例[J]. 张宝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2]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鲁迅的述学文体及其接受[J]. 陈平原. 文学评论. 2005(05)
[3]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J]. 王齐洲.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3)
[4]“新国学”论纲(上)[J]. 王富仁. 社会科学战线. 2005(01)
[5]言文一致":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从历史主义到"历史化[J]. 魏育邻.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2)
[6]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J]. 夏晓虹. 开放时代. 2000(03)
[7]解构与重建——五四文学话语模式的生成及其嬗变[J]. 文贵良.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3)
[8]简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J]. 王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2)
[9]“雅”“俗”观念自先秦至汉末衍变及其文学意义[J]. 于迎春. 文学评论. 1996(03)
[10]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J]. 汪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01)
本文编号:3414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414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