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国语运动”中的台湾话文论争——1930年代台湾文学的语言问题与“民族形式”之难

发布时间:2021-10-14 10:55
  1930年代的乡土文学/台湾话文论争,一方面是"五四"新文学进入台湾以后所引起的自发和自律的"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深入和延续;另一方面是对抗日本殖民者强制普及的"国语"(日语)教育进程中愈发深重的"汉文危机"而产生的汉语文改造与保存的实践运动。本文试图以东亚的"国语运动"为背景、以"民族形式"为理论入口,将这场论争的复杂面向,还原到当时的殖民统治、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语境下,发掘论争中有关地方语言和文学形式问题所指向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分裂与想象性弥合。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谁的“地方”,哪种“国语”?
二“文盲地狱”的唯一血路:危机中的“民族形式”理想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形式”问题与中国当代文学史(1940-70年代)的理论重构[J]. 贺桂梅.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9(01)
[2]“言文一致”与共同体想象——试论1930年代台湾话文论争[J]. 孙大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01)
[3]解放汉语:白话文引发的语文论争与汉字拼音化运动论证策略的调整[J]. 王东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4]两种理想的困境——析台湾话文论争兼及大陆国语运动[J]. 计璧瑞.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07(02)



本文编号:3436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436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c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