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
发布时间:2021-10-26 05:39
本论文旨在考察“五四”以来至1980年代之前的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以及与文学有关的小资产阶级问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伴随着中国的现代进程,中国近代都市社会逐步出现了一群现代新人——小资产阶级。他们是一个较多拥有文化资本,而较少拥有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群体,这种文化资本主要是一系列关于“现代”的来源于西方(包括苏俄、日本)的知识和文化。“五四”以来的中国的小资产阶级问题往往与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问题有重合之处,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主要就是对这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反映。“五四”以来中国的新文学,由于其创作的主体和读者的主体,大都是些小资产阶级,其文本自然会充满着小资产阶级立场、情调和意识,并大量塑造、描绘小资产阶级形象,因此,小资产阶级又是被文学作品所塑造和生产的“想象的共同体”。 本论文绪论部分旨在于梳理小资产阶级概念的来源和演化,并认为它既是对一个阶级群体的界定,同时又涉及政治评判与文化想象。该部分考察中国所接受的来自于异域的对小资产阶级的理论阐释,中国本土对于小资产阶级的理论阐释,20世纪中国的小资文化场域,以及文学中小资产阶级形象的几种类型。第一章考...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绪论 小资产阶级:阶级群体、政治符号与文化想象
第一节 国外对小资产阶级的理论阐述之简述
一 历史悲喜剧中滑稽的配角:马克思对于小资产阶级的论述
二 从理论对手到阶级敌人:列宁对于小资产阶级的论述
三 西方其它左翼理论中的小资产阶级
四 布迪厄等人的“新小资产阶级”或“后现代主义小资产阶级”
第二节 中国对于小资产阶级的理论阐述之简述
一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小资产阶级及其性格
二 《告全体同志书》:小资产阶级“意识”
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知识分子的小资化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的小资文化场域与文学中小资产阶级形象
一 五四新文化.小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
二 小资产阶级文化场域的自主性问题
三 文学中小资产阶级形象的几种类型
第一章 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新青年”形象
第一节 五四:小资产阶级的起源及其知识资源
一 小资产阶级的现代文化资本
二 小资产阶级的五四校园故事
第二节 伤感--新青年形塑与小资产阶级的文化区隔
一 知识误我,我误知识?--伤感的新青年与新知识
二 “伪士”与“新路”--以《伤逝》的知识青年形象为例
第三节 “五四”后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形象
一 “高等游民”--瞿秋白对都市流浪知识分子的描述
二 现代困境中的青年知识分子主体建构
三 都市文学语境中的新派小市民或新都市人形象
第二章 “女性现代性”书写:以茅盾的时代女性塑造为例
第一节 五四以来小资产阶级新女性塑造情境中的茅盾
一 新文学中的“女性现代性”书写简述
二 茅盾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圈子”区隔建构
三 茅盾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形象
第二节 从“肉的享宴”到“灵之颤动”--时代女性的身体寓言
一 被创造的时代女性与柔媚的魔鬼
二 革命嘉年华中的群众与力必多
三 “肉感”的革命与“尤物”
第三节 被革命的女性身体与革命女神的生成及其消解
一 女体的自我毁灭
二 “女人”的克服
三 女性自我的克服与再度颓废
第三章 左翼文艺中的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叙事中的小资产阶级
一 小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主义
二 “新写实主义”和被扬弃的小资产阶级形象
第二节 文学中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革命焦虑与情欲饥渴
一 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早期形象
二 革命的现代性与“恋爱”的现代性
三 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在革命与情欲间的焦虑
第三节 布尔什维克化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成型及消解
一 “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和“无产英雄”形象
二 小资产阶级新女性欲望中的布尔什维克英雄形象
三 “我们布尔什维克”形象的成型及其消解
第四章 工农兵新文艺中的小资产阶级批判和小资产阶级形象
第一节 革命政权与小资产阶级规训
一 小资产阶级的新身份:知识干部与脑力劳动者
二 知识分子的小资化与工农兵文艺中的小资产阶级批判
第二节 工农兵文艺的“新人”形象塑造与小资产阶级批判
一 工农兵“新人”形象的现代质素
二 “新人”塑造进程中的小资产阶级批判
三 “小资产阶级趣味”批判与革命的现代性
第三节 延安文学以来的“小资情调”和小资产阶级新人形象
一 革命时代的小资情调
二 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新英雄形象
三 文学中小资情调的现代性问题
余论 1990年代以来文化剧场中的小资
一 世纪之初的“小资”批判
二 1990年代的小资文化区隔
三 “成群结队的小资”:小资想象认同与时尚文化消费
四 “上海摩登”与小资写作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子夜》:浪漫·海派·左翼[J]. 陈思和. 上海文学. 2004(01)
[2]“打假”与“假打”——对《上海壹周》“3·15”专题报道《小资打假》的市场学和社会学分析[J]. 翟左扬,俞骐. 新闻大学. 2003(01)
[3]陷阱中的写作——论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J]. 洪治纲. 当代作家评论. 2002(06)
[4]欲望:时代与人性的另一面——试论张炜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J]. 陈思和. 文学评论. 2002(06)
[5]1926~1930: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转型[J]. 宋剑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05)
[6]左翼文学思潮与现代性[J]. 程光炜.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7]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J]. 布迪厄,朱国华. 民族艺术. 2002(03)
[8]期待与互动中的同构——巴金创作的共时接受研究[J]. 辜也平. 东南学术. 2002(04)
[9]德国的忧郁和中国的彷徨: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J]. 顾彬.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0]论海派文学的传统[J]. 陈思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
本文编号:3458942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绪论 小资产阶级:阶级群体、政治符号与文化想象
第一节 国外对小资产阶级的理论阐述之简述
一 历史悲喜剧中滑稽的配角:马克思对于小资产阶级的论述
二 从理论对手到阶级敌人:列宁对于小资产阶级的论述
三 西方其它左翼理论中的小资产阶级
四 布迪厄等人的“新小资产阶级”或“后现代主义小资产阶级”
第二节 中国对于小资产阶级的理论阐述之简述
一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小资产阶级及其性格
二 《告全体同志书》:小资产阶级“意识”
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知识分子的小资化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的小资文化场域与文学中小资产阶级形象
一 五四新文化.小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
二 小资产阶级文化场域的自主性问题
三 文学中小资产阶级形象的几种类型
第一章 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新青年”形象
第一节 五四:小资产阶级的起源及其知识资源
一 小资产阶级的现代文化资本
二 小资产阶级的五四校园故事
第二节 伤感--新青年形塑与小资产阶级的文化区隔
一 知识误我,我误知识?--伤感的新青年与新知识
二 “伪士”与“新路”--以《伤逝》的知识青年形象为例
第三节 “五四”后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形象
一 “高等游民”--瞿秋白对都市流浪知识分子的描述
二 现代困境中的青年知识分子主体建构
三 都市文学语境中的新派小市民或新都市人形象
第二章 “女性现代性”书写:以茅盾的时代女性塑造为例
第一节 五四以来小资产阶级新女性塑造情境中的茅盾
一 新文学中的“女性现代性”书写简述
二 茅盾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圈子”区隔建构
三 茅盾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时代女性形象
第二节 从“肉的享宴”到“灵之颤动”--时代女性的身体寓言
一 被创造的时代女性与柔媚的魔鬼
二 革命嘉年华中的群众与力必多
三 “肉感”的革命与“尤物”
第三节 被革命的女性身体与革命女神的生成及其消解
一 女体的自我毁灭
二 “女人”的克服
三 女性自我的克服与再度颓废
第三章 左翼文艺中的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叙事中的小资产阶级
一 小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主义
二 “新写实主义”和被扬弃的小资产阶级形象
第二节 文学中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革命焦虑与情欲饥渴
一 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早期形象
二 革命的现代性与“恋爱”的现代性
三 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在革命与情欲间的焦虑
第三节 布尔什维克化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的成型及消解
一 “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和“无产英雄”形象
二 小资产阶级新女性欲望中的布尔什维克英雄形象
三 “我们布尔什维克”形象的成型及其消解
第四章 工农兵新文艺中的小资产阶级批判和小资产阶级形象
第一节 革命政权与小资产阶级规训
一 小资产阶级的新身份:知识干部与脑力劳动者
二 知识分子的小资化与工农兵文艺中的小资产阶级批判
第二节 工农兵文艺的“新人”形象塑造与小资产阶级批判
一 工农兵“新人”形象的现代质素
二 “新人”塑造进程中的小资产阶级批判
三 “小资产阶级趣味”批判与革命的现代性
第三节 延安文学以来的“小资情调”和小资产阶级新人形象
一 革命时代的小资情调
二 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新英雄形象
三 文学中小资情调的现代性问题
余论 1990年代以来文化剧场中的小资
一 世纪之初的“小资”批判
二 1990年代的小资文化区隔
三 “成群结队的小资”:小资想象认同与时尚文化消费
四 “上海摩登”与小资写作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子夜》:浪漫·海派·左翼[J]. 陈思和. 上海文学. 2004(01)
[2]“打假”与“假打”——对《上海壹周》“3·15”专题报道《小资打假》的市场学和社会学分析[J]. 翟左扬,俞骐. 新闻大学. 2003(01)
[3]陷阱中的写作——论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J]. 洪治纲. 当代作家评论. 2002(06)
[4]欲望:时代与人性的另一面——试论张炜小说中的恶魔性因素[J]. 陈思和. 文学评论. 2002(06)
[5]1926~1930: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转型[J]. 宋剑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05)
[6]左翼文学思潮与现代性[J]. 程光炜.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7]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J]. 布迪厄,朱国华. 民族艺术. 2002(03)
[8]期待与互动中的同构——巴金创作的共时接受研究[J]. 辜也平. 东南学术. 2002(04)
[9]德国的忧郁和中国的彷徨: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J]. 顾彬.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0]论海派文学的传统[J]. 陈思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
本文编号:3458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45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