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文学—政治”批评模式考察
发布时间:2021-11-12 07:07
本文从“政治三元论”出发,以文学想象政治为脉络,以革命文学为背景,深入阿英的想象世界,尝试系统勾勒阿英“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基本面貌与特征。作为“想象中国”的一员先锋,阿英坚守“理念政治观”,要求作家展现先锋的力学的现实。这种“先锋现实观”是在救亡图存的民族国家想象传统下,基于对历史发展必然性一种思考下产生的“新中国想象”,是一种行动主义的乌托邦理想。在“先锋现实观”下,阿英提出文学创造论、文学成长论、文学审美论、文学生命论等论题,初步构建起“文学-政治”批评模式。这种“文学-政治”批评模式,通过独特的思考方式,在革命等命题的制约下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功能,证明阿英是一个有担当精神的文学批评家。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想象者阿英
第一章 先锋现实观
第一节 先锋的现实
第二节 新写实主义的批评标准
第三节 文学创造生活
第二章 文学成长论
第一节 三个原因与三条歧途
第二节 一个前提与两条途径
第三章 文学审美论
第一节 审美的中介
第二节 革命文学的艺术标准
第四章 文学生命论
第一节 力之美
第二节 强盗中的人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艺术与真理——阿多诺与海德格尔艺术观之比较[J]. 张静静. 文学评论. 2007(06)
[2]文学的政治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思潮[J]. 马云. 文学评论. 2007(05)
[3]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伊格尔顿访谈[J]. 吴格非. 国外理论动态. 2007(08)
[4]从“从属论”到“想象论”——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思考[J]. 刘锋杰. 文艺争鸣. 2007(05)
[5]阿多诺论现代艺术的非同一性特征[J]. 李云刚. 齐鲁学刊. 2007(02)
[6]反思与重释:“红色经典”论[J]. 杨经建,易娟.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6)
[7]试构“文学政治学”[J]. 刘锋杰. 学习与探索. 2006(03)
[8]“党的文学”: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J]. 袁盛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03)
[9]论想象[J]. 张世英. 江苏社会科学. 2004(02)
[10]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J]. 南帆. 文学评论. 2003(02)
博士论文
[1]新文学的书写规范转向[D]. 赵新顺.河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90412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想象者阿英
第一章 先锋现实观
第一节 先锋的现实
第二节 新写实主义的批评标准
第三节 文学创造生活
第二章 文学成长论
第一节 三个原因与三条歧途
第二节 一个前提与两条途径
第三章 文学审美论
第一节 审美的中介
第二节 革命文学的艺术标准
第四章 文学生命论
第一节 力之美
第二节 强盗中的人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艺术与真理——阿多诺与海德格尔艺术观之比较[J]. 张静静. 文学评论. 2007(06)
[2]文学的政治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思潮[J]. 马云. 文学评论. 2007(05)
[3]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伊格尔顿访谈[J]. 吴格非. 国外理论动态. 2007(08)
[4]从“从属论”到“想象论”——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思考[J]. 刘锋杰. 文艺争鸣. 2007(05)
[5]阿多诺论现代艺术的非同一性特征[J]. 李云刚. 齐鲁学刊. 2007(02)
[6]反思与重释:“红色经典”论[J]. 杨经建,易娟.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6)
[7]试构“文学政治学”[J]. 刘锋杰. 学习与探索. 2006(03)
[8]“党的文学”: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J]. 袁盛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03)
[9]论想象[J]. 张世英. 江苏社会科学. 2004(02)
[10]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J]. 南帆. 文学评论. 2003(02)
博士论文
[1]新文学的书写规范转向[D]. 赵新顺.河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90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490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