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宋玉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6 21:00
宋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之祖”,其在艳情、山水、咏物,以及“悲秋”题材的开创、融情入景的描写手法,以及对华美词藻的讲究,对后代文人的沾溉影响,非一代也。当今学界在“宋玉接受”此领域缺乏断代的研究,故本文选择宋代宋玉接受为研究对象。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探究宋玉作品在宋代的传播状况。第二章主要探讨宋前文人对宋玉开创的题材、创作手法及其作品意象的接受程度,可以看出宋前宋玉接受主要从母题接受、题材延伸,以及政教实用和审美双重标准批评的角度展开。第三章重点探讨宋代宋玉接受的特点。一方面宋人对于宋前宋玉接受的既定内容多有继承,另一方面又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接受者的趣味、倾向和情感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外对宋玉的批评,宋人也表现出更理性和纯文学的理论视野,确定宋玉“辞赋之祖”和“文人之祖”地位。第四章则具体探讨宋代宋玉接受现象的成因,认为与宋代儒学运动复兴、“重文抑武”的时代氛围、词的繁荣、以理性平和心态关照万物、创作观念与理论的深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宋代宋玉作品传播概述
第一节 借助别集传播
第二节 借助总集与类书传播
第二章 宋前宋玉接受与批评
第一节 题材典故上的接受
1. 艳情之美
2. 山水物像描写
3. “悲秋”母题
4. “阳春白雪”的运用
第二节 接受视野中的题材延伸
1. 咏史怀古
2. “宋玉”意象
第三节 宋前宋玉批评
1. 政教实用标准的批评
2. 美学标准的批评
第三章 宋代宋玉接受与批评
第一节 宋人宋玉接受的继承与变调
1. 趋俗与尚雅趣味并行
2. 自身家国变迁的关注
3. 自觉的情感调适
第二节 宋人宋玉的批评维度
1. “实用”与“伦理”意义上的考量
2. 文艺审美意义上的再认识
第四章 宋人宋玉接受的文化心态
第一节 艺文“唯美”“载道”的平衡
第二节 道德桎梏下的“艳情”过渡
第三节 理性目光下的观照
第四节 生在唐人后的继承与挑战
结论
附录 “宋玉接受”研究动态与水平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太平御览》宋代版本考述[J]. 周生杰. 开封大学学报. 2007(01)
[2]后《九歌》时代的《神女赋》——在继承和背叛中基于理性与道德的文学感知[J]. 李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3]唐末五代词人心态与词风的嬗变[J]. 张兴武.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4]宋代咏梅文学的盛况及其原因与意义(上)[J]. 程杰. 阴山学刊. 2002(01)
[5]柳永对宋玉的受容[J]. 宇野直人,张海鸥,羊昭红. 中国韵文学刊. 1997(01)
[6]论宋玉《高唐》、《神女》赋对柳永登临词及宋词的影响[J]. 孙维城. 文学遗产. 1996(05)
[7]《文选》对后世的影响[J]. 穆克宏.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6(03)
[8]论宋玉赋的纯文学化倾向[J]. 许结. 阴山学刊. 1996(01)
[9]自持与自适:宋人论诗的心理功能[J]. 周裕锴. 文学遗产. 1995(06)
[10]宋玉的文学成就与地位[J]. 蔡靖泉. 云梦学刊. 1995(04)
博士论文
[1]唐宋词与楚辞[D]. 李青.苏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99563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宋代宋玉作品传播概述
第一节 借助别集传播
第二节 借助总集与类书传播
第二章 宋前宋玉接受与批评
第一节 题材典故上的接受
1. 艳情之美
2. 山水物像描写
3. “悲秋”母题
4. “阳春白雪”的运用
第二节 接受视野中的题材延伸
1. 咏史怀古
2. “宋玉”意象
第三节 宋前宋玉批评
1. 政教实用标准的批评
2. 美学标准的批评
第三章 宋代宋玉接受与批评
第一节 宋人宋玉接受的继承与变调
1. 趋俗与尚雅趣味并行
2. 自身家国变迁的关注
3. 自觉的情感调适
第二节 宋人宋玉的批评维度
1. “实用”与“伦理”意义上的考量
2. 文艺审美意义上的再认识
第四章 宋人宋玉接受的文化心态
第一节 艺文“唯美”“载道”的平衡
第二节 道德桎梏下的“艳情”过渡
第三节 理性目光下的观照
第四节 生在唐人后的继承与挑战
结论
附录 “宋玉接受”研究动态与水平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太平御览》宋代版本考述[J]. 周生杰. 开封大学学报. 2007(01)
[2]后《九歌》时代的《神女赋》——在继承和背叛中基于理性与道德的文学感知[J]. 李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3]唐末五代词人心态与词风的嬗变[J]. 张兴武.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4]宋代咏梅文学的盛况及其原因与意义(上)[J]. 程杰. 阴山学刊. 2002(01)
[5]柳永对宋玉的受容[J]. 宇野直人,张海鸥,羊昭红. 中国韵文学刊. 1997(01)
[6]论宋玉《高唐》、《神女》赋对柳永登临词及宋词的影响[J]. 孙维城. 文学遗产. 1996(05)
[7]《文选》对后世的影响[J]. 穆克宏.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6(03)
[8]论宋玉赋的纯文学化倾向[J]. 许结. 阴山学刊. 1996(01)
[9]自持与自适:宋人论诗的心理功能[J]. 周裕锴. 文学遗产. 1995(06)
[10]宋玉的文学成就与地位[J]. 蔡靖泉. 云梦学刊. 1995(04)
博士论文
[1]唐宋词与楚辞[D]. 李青.苏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99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499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