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新青年》文学色彩之流变

发布时间:2021-11-20 10:14
  论文以《新青年》中的文学色彩为聚焦点,对其变化过程、原因及意义进行了探讨。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简述了本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并详细地梳理了《新青年》的相关研究现状。指出:作为集思想性、文学性、政治性于一身的《新青年》备受研究者青睐,产生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史”的角度,对《新青年》的文学色彩,特别是对《新青年》所刊发的文学作品的总体研究关注较少。本文从文学色彩变化的角度审视《新青年》,补充和深化了《新青年》的研究。第一章指出:文学革命之前,《新青年》的文学色彩具有渐趋浓厚倾向,分析其中的文学作品和杂文,可见《新青年》具有以文学承载思想启蒙的意图,它通过刊登有关爱国、爱情、道德等类型文学作品,希望冀此实现启蒙理想。第二章指出:文学革命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新文学作品占据《新青年》杂志的主要版面。此时,《新青年》一方面继续着思想启蒙的工作,一方面还大力进行了中国新文学的创造工作。它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镇,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开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其历史看来,文学色彩在本时期最为浓厚。第三章指出:文学革命之后,《新青年》的文学色彩转淡,政治色彩变浓。这...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以文学作思想启蒙
    第一节 关于爱国启蒙的文学
    第二节 关于爱情启蒙的文学
    第三节 关于道德启蒙的文学
第二章 思想启蒙与文学艺术并进
    第一节 由思想文化革命而至文学革命
    第二节 以论辩率先扛起文学革命理论大旗
    第三节 成为新文学作品的发表重镇
第三章 政治压倒文学
    第一节 因政治而分化
    第二节 文学的政治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宣扬自我主张的园地——《新青年》“通信”栏目的作用和意义[J]. 梁红丽.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
[2]“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考察《新青年》“随感录”栏目[J]. 何琴丽.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3]《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散文的精神关联[J]. 丁晓原.  学术月刊. 2006(05)
[4]《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J]. 何玲华.  探索与争鸣. 2006(03)
[5]论《新青年》的封面与插图的文化韵味[J]. 杨剑龙.  江汉论坛. 2006(01)
[6]《新青年》·新世纪·新文学[J]. 赵学勇,李明.  江汉论坛. 2006(01)
[7]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看《新青年》启蒙情怀的生成[J]. 张宝明.  中州学刊. 2005(03)
[8]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与中国社会的重组——对《新青年》同人“后五四时期”思想分化的追踪[J]. 章清.  近代史研究. 2004(06)
[9]现代妇女问题的理论前导——《新青年》[J]. 黄瑛,胡煦晨.  零陵学院学报. 2004(08)
[10]从学术与政治双重视角看《新青年》同仁时代的终结[J]. 张宝明.  江汉论坛. 2004(07)



本文编号:3507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07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4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