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

发布时间:2021-11-24 02:00
  当下社会,大众传媒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学的创作环境、传播与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而带来文学是否终结的疑问。本文首先根据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特点总体说明这一时代文学活动的变化,文学图像化,文学大众化,文学商品化。继之具体分析文学四要素的消解,文学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弱化,并对“文学终结论”作辩证的分析:“终结”只是传统文学特性和价值功能的变化,并非消亡,只是多数作品不再刻意强调和突出文学的这些特性和功能,这只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改变。文学的艺术性、严肃性、深刻性的理性标准不会改变,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也不会改变。随后从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来说明文学的稳定性,亦说明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建构意义,最后指出,文学在大众传媒时代应主动调整,将文学形式、文学观念的创新与坚守文学的人文价值立场统一起来。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文学面貌
    1.1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特点
        1.1.1 视觉文化的突显
        1.1.2 大众文化的勃兴
        1.1.3 文化产业化
    1.2 文学活动的三大变化
        1.2.1 文学图像化
        1.2.2 文学大众化
        1.2.3 文学商品化
第2章 文学基本要素与价值功能的消解
    2.1 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四要素的消解
        2.1.1 世界虚拟化
        2.1.2 作者知识分子角色的弱化
        2.1.3 文本形式美的转化
        2.1.4 读者世俗化
    2.2 文学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弱化
        2.2.1 印刷媒介时代及其以前文学的价值
        2.2.2 文学传统功能的减弱
    2.3 关于"文学终结论"
        2.3.1 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提出
        2.3.2 对"文学终结论"的思考
第3章 文学的传承与建构
    3.1 文学独特的审美场域
        3.1.1 内视形象的美感性
        3.1.2 语言媒介的独特性
        3.1.3 生命体验的传承性
    3.2 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建构意义
        3.2.1 大众传媒产生新的文学样式
        3.2.2 大众传媒拓宽了文学的传播渠道
        3.2.3 大众传媒促使文学回归民间
    3.3 文学的调整与应对
        3.3.1 提倡文学形式推陈出新
        3.3.2 塑造新的文学观念
        3.3.3 坚守文学的人文价值立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媒介革命与文学生产链的建构[J]. 李衍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4)
[2]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J]. 马大康.  文艺争鸣. 2007(07)
[3]图像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与美育意义[J]. 凌建英,宗志平.  文学评论. 2007(02)
[4]中国文学在电子媒介主潮中已成的新貌和可能的特色[J]. 张法.  天津社会科学. 2007(01)
[5]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J]. 欧阳友权.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1)
[6]无纸化时代:文学的何去何从——浅论传播媒介的演变对文学与文学发展的推动与制约[J]. 韦茂斌.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7]市场化年代文学的文化表演[J]. 徐肖楠,施军.  文艺评论. 2006(02)
[8]文学信念与作家的知识分子承担[J]. 洪治纲.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9]摄影文学:诗与画[J]. 居森林.  名作欣赏. 2005(22)
[10]文学与图像的对立与共生[J]. 高建平.  文学评论. 2005(06)

硕士论文
[1]文学在异质媒介间的转向与承续——以电影为例[D]. 郑婉姗.暨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15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15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c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