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1976-1989)的《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
发布时间:2021-12-25 07:47
本文研究新时期中国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人民文学》及其与“人民文学”的关系,进而揭发新时期文学发展变化的一般轨迹与内在脉络,阐述新时期文学与国家文艺政策、与文学传媒的内在关联。研究新时期的《人民文学》必须追溯“人民文学”的形成发展历史与范型特征,从而分析《人民文学》创刊的背景与角色定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追求、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探索和苏俄经验,是“人民文学”的观念来源。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规范性地建构了“人民文学”的理论体系,并通过革命根据地及后来的解放区大众文学实践,形成了“人民文学”的基本范型。十七年期间《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的互动历程,促进了国家对文学的全面掌握与改造,也留下经验教训。透视“文革”后期《人民文学》的复刊,以观察当时的权力摩擦和文学、期刊的境遇,进而比较六七十年代两次文艺政策调整之不同,认为1975年文艺政策调整只是最高领袖对文艺界状况的直接干预,并不是理论、观念、制度层面的全面调整,没有涉及较大的范围,也没有产生任何新的有价值的文学成果。复刊第一年的《人民文学》亦未复现文学的生机。“文革”结束,张光年接管《人民文学》之后,《人民文学》获得新生,并以卓越的努力实现...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研究的缘起与涉及的问题
第一章:《人民文学》的复刊与"人民文学"的恢复
第一节:十七年主流文学范型"人民文学"的形成与《人民文学》
第二节:《人民文学》的复刊与中共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人民文学》复刊表述与"人民文学"历史的接续
第二章:《人民文学》的黄金时代与"人民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文学政策的转变与文学空间的开拓
第二节:伤痕-反思文学与当代历史书写
第三节:改革文学与时代转换书写
第四节:乡土、市井文学与当代民间书写
第五节:探索文学与文学空间的拓展
第三章:《人民文学》的两难与"人民文学"的淡化
第一节:寻根文学与视点转移
第二节:先锋文学与非大众化
第三节:非文学(?)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新时期《人民文学》的文学组织活动
第一节:文学组织活动与文学自主性的建立
第二节:服务于创作的文学批评
第三节:张光年与新时期的《人民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秦兆阳:现实主义的“边界”[J]. 李云雷. 文学评论. 2009(01)
[2]嬗变与重构——《小说选刊》研究兼论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流变[J]. 燕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J]. 冯宪光.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06)
[4]洪波与潜流——1981至1989年《小说选刊》研究[J]. 燕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5]人民·人民性与文学良知——对王晓华先生批评的回复[J]. 方维保. 文艺争鸣. 2005(06)
[6]人民文学论[J]. 冯宪光. 当代文坛. 2005(06)
[7]新世纪文学人民性的溯源与重申——兼与王晓华先生商榷[J]. 张丽军. 文艺争鸣. 2005(05)
[8]“伤痕文学”的三种体验类型[J]. 王一川. 文艺研究. 2005(01)
[9]《人民文学》的创刊和复刊[J]. 吴俊. 南方文坛. 2004(06)
[10]《文艺报》“编者按”简论[J]. 程光炜. 当代作家评论. 2004(05)
本文编号:3552068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研究的缘起与涉及的问题
第一章:《人民文学》的复刊与"人民文学"的恢复
第一节:十七年主流文学范型"人民文学"的形成与《人民文学》
第二节:《人民文学》的复刊与中共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人民文学》复刊表述与"人民文学"历史的接续
第二章:《人民文学》的黄金时代与"人民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文学政策的转变与文学空间的开拓
第二节:伤痕-反思文学与当代历史书写
第三节:改革文学与时代转换书写
第四节:乡土、市井文学与当代民间书写
第五节:探索文学与文学空间的拓展
第三章:《人民文学》的两难与"人民文学"的淡化
第一节:寻根文学与视点转移
第二节:先锋文学与非大众化
第三节:非文学(?)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新时期《人民文学》的文学组织活动
第一节:文学组织活动与文学自主性的建立
第二节:服务于创作的文学批评
第三节:张光年与新时期的《人民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秦兆阳:现实主义的“边界”[J]. 李云雷. 文学评论. 2009(01)
[2]嬗变与重构——《小说选刊》研究兼论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流变[J]. 燕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J]. 冯宪光.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06)
[4]洪波与潜流——1981至1989年《小说选刊》研究[J]. 燕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5]人民·人民性与文学良知——对王晓华先生批评的回复[J]. 方维保. 文艺争鸣. 2005(06)
[6]人民文学论[J]. 冯宪光. 当代文坛. 2005(06)
[7]新世纪文学人民性的溯源与重申——兼与王晓华先生商榷[J]. 张丽军. 文艺争鸣. 2005(05)
[8]“伤痕文学”的三种体验类型[J]. 王一川. 文艺研究. 2005(01)
[9]《人民文学》的创刊和复刊[J]. 吴俊. 南方文坛. 2004(06)
[10]《文艺报》“编者按”简论[J]. 程光炜. 当代作家评论. 2004(05)
本文编号:3552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5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