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新记诵”法探析
发布时间:2021-12-30 21:08
在今天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新记诵"法是适应大学生心智成长的方法;也是适应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新记诵"法需要了解不同文体的记诵需求;掌握不同文体的记诵方法;教师的引导是前提,学生自觉诵读、并最终学会评判与转化才是最终的目的。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上). 2020,(02)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新记诵”法的特点
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新记诵”
1.了解不同文体的记诵需求。诗词(包含小说、散文、戏曲中的诗词)作为韵文,具有音乐的美感,尤其是词这种特殊的文体,从其产生的源头来说就是和乐而歌的歌辞,也就是通称的“曲子词”。甚至到了宋代,有些善于自度曲的音乐型词人如姜夔等,仍然可以创作词调与本意相通的作品,但是在现存的881个词调中,词调的音乐所表达的感情(声情)多数已不可考,我们只能通过反复诵读以及把同一词调的作品进行统计分析的方式来推断其可能蕴含的声情。一般来说,一首词如果入声韵多就多豪放激越的声情,如果平声韵较多则多为舒缓绵长的声情,所以在诵读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中开头七字采用上三下四的断句方式,去声“更”字的使用,使得辛词具有沉咽苍凉,千回百转之感。如果不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对这种强烈的情感体会不会达到融化到血液之中的程度。
2.掌握不同文体的记诵方法。朗读与静读相比在效率上仿佛差着数倍,但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种重要的感觉,人类的语言及其他有关声音的信息都是靠听觉获得的。比如在屈原《离骚》的记诵学习中,带“兮”字的一句往往要高扬向上,以引起人的注意。
3.教师的引导是前提,学生自觉诵读、并最终学会评判与转化(比如仿写)才是最终的目的。
本文编号:3558965
【文章来源】:文学教育(上). 2020,(02)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新记诵”法的特点
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新记诵”
1.了解不同文体的记诵需求。诗词(包含小说、散文、戏曲中的诗词)作为韵文,具有音乐的美感,尤其是词这种特殊的文体,从其产生的源头来说就是和乐而歌的歌辞,也就是通称的“曲子词”。甚至到了宋代,有些善于自度曲的音乐型词人如姜夔等,仍然可以创作词调与本意相通的作品,但是在现存的881个词调中,词调的音乐所表达的感情(声情)多数已不可考,我们只能通过反复诵读以及把同一词调的作品进行统计分析的方式来推断其可能蕴含的声情。一般来说,一首词如果入声韵多就多豪放激越的声情,如果平声韵较多则多为舒缓绵长的声情,所以在诵读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中开头七字采用上三下四的断句方式,去声“更”字的使用,使得辛词具有沉咽苍凉,千回百转之感。如果不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对这种强烈的情感体会不会达到融化到血液之中的程度。
2.掌握不同文体的记诵方法。朗读与静读相比在效率上仿佛差着数倍,但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一种重要的感觉,人类的语言及其他有关声音的信息都是靠听觉获得的。比如在屈原《离骚》的记诵学习中,带“兮”字的一句往往要高扬向上,以引起人的注意。
3.教师的引导是前提,学生自觉诵读、并最终学会评判与转化(比如仿写)才是最终的目的。
本文编号:3558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58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