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诗学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0 00:18
《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有重要历史地位与影响的诗论著作。它从特征论、创作论、批评论的角度对我国古代抒情诗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具有较强的理论体系。 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第一部分分析《沧浪诗话》的理论渊源,由宋代的诗学思想得出严羽抒情诗论的必然性;第二部分通过对《沧浪诗话》的审美特征论、创作论、批评论和诗禅合一精神的分析,探讨《沧浪诗话》的抒情诗论体系;第三部分探讨了《沧浪诗话》理论的历史意义和影响。下篇通过严羽与华兹华斯诗学的比较,从情、理、语言三个角度印证严羽的抒情诗论。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上篇: 《沧浪诗话》的诗学理论体系
一、 《沧浪诗话》诗学理论的历史渊源
二、 《沧浪诗话》诗学理论的结构体系
(一) “别材、别趣”的审美特征论
1、 “别材”的审美特征
2、 “别趣”的审美特征
(二) “妙悟”为主导的审美创作论
1、 “熟参”——诗歌悟入的客体条件
2、 “透彻之悟”——“妙悟”的审美境界论
(三) “以盛唐为法”的审美批评论
1、 由《诗体》看《沧浪诗话》的审美标准
2、 由《诗法》看“以盛唐为法”的审美标准
3、 由《诗评》看“以盛唐为法”的审美标准
4、 从《考证》、“评点”看“以盛唐为法”的审美标准
(四) “以禅喻诗”的诗禅合一论
1、 无目的性
2、 非逻辑性
3、 主体性
三、 《沧浪诗话》诗学理论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下篇: 严羽与华兹华斯诗学理论比较
(一) “吟咏情性”与“诗是情感的自然流溢”
(二) “熟参”与“沉思”说对情理的调适
(三) “不落言筌”与华兹华斯的语言观
1、 情感性
2、 普遍性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兴趣”的结构分析[J]. 陈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 1988(05)
[2]严羽妙悟说之理论内涵及意义[J]. 吴观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3)
[3]从中国诗论的发展看严羽“别材别趣说”的涵义及其贡献[J]. 郭晋稀,张士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03)
[4]说“兴趣”——读《沧浪诗话》札记之一[J]. 陈伯海. 文艺理论研究. 1982(02)
[5]严羽审美理论三题[J]. 皮朝纲. 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04)
[6]东方与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比较[J]. 周来祥. 江汉论坛. 1981(02)
本文编号:3579708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上篇: 《沧浪诗话》的诗学理论体系
一、 《沧浪诗话》诗学理论的历史渊源
二、 《沧浪诗话》诗学理论的结构体系
(一) “别材、别趣”的审美特征论
1、 “别材”的审美特征
2、 “别趣”的审美特征
(二) “妙悟”为主导的审美创作论
1、 “熟参”——诗歌悟入的客体条件
2、 “透彻之悟”——“妙悟”的审美境界论
(三) “以盛唐为法”的审美批评论
1、 由《诗体》看《沧浪诗话》的审美标准
2、 由《诗法》看“以盛唐为法”的审美标准
3、 由《诗评》看“以盛唐为法”的审美标准
4、 从《考证》、“评点”看“以盛唐为法”的审美标准
(四) “以禅喻诗”的诗禅合一论
1、 无目的性
2、 非逻辑性
3、 主体性
三、 《沧浪诗话》诗学理论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下篇: 严羽与华兹华斯诗学理论比较
(一) “吟咏情性”与“诗是情感的自然流溢”
(二) “熟参”与“沉思”说对情理的调适
(三) “不落言筌”与华兹华斯的语言观
1、 情感性
2、 普遍性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兴趣”的结构分析[J]. 陈晓明. 文艺理论研究. 1988(05)
[2]严羽妙悟说之理论内涵及意义[J]. 吴观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3)
[3]从中国诗论的发展看严羽“别材别趣说”的涵义及其贡献[J]. 郭晋稀,张士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03)
[4]说“兴趣”——读《沧浪诗话》札记之一[J]. 陈伯海. 文艺理论研究. 1982(02)
[5]严羽审美理论三题[J]. 皮朝纲. 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04)
[6]东方与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比较[J]. 周来祥. 江汉论坛. 1981(02)
本文编号:3579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79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