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逍遥 ——论庄子文化诗学思想对生存层面及语言层面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1-17 09:02
文章题目暗含三层意思,其一暗指《庄子》思想的理想境界是实现人生的自由逍遥;其二意谓这种逍遥的实现是通过超越生存、语言两个层面而获得;其三隐含庄子文化诗学思想在其实现逍遥过程中有着从生存论向语言论的转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其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关注。“逍遥游”是精神的自由自在,是对人性的一种高举。我们通过梳理历代庄学研究者对“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从整体上考量庄子思想中“逍遥游”内涵,再对《逍遥游》进行细读,从而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为由低至高的三个层面,即:“无己”逍遥、“无功”逍遥与“无名”逍遥。“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一根红线,庄子正是在这三个层面上来建构其文化诗学思想大厦的。“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大多庄学研究者仅仅笼统地把“逍遥游”理解为“自由自在”,而忽视“逍遥游”境界具有层面上的差别和达到“逍遥游”的前提条件。我们通过梳理前人对庄子“小大之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小大之辨”是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前提。并且考察中国先秦典籍中“大”这一范畴的不同内涵,指出庄子文化诗学思想中的“大”与先秦其他各家不同,超越了伦理层面的道德意义而更具有审美层面...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2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之可能
三、研究之意义
第一章 无待“逍遥游”
一、“逍遥游”内涵
(一) “逍遥”义辨
(二) “游”义辨
(三) “逍遥游”与“游戏说”
二、“逍遥游”的三个层面
(一) “小大之辨”: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前提
(二) 庄子的“大”与朗加纳斯的“崇高”的汇通
(三) “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四) “神人无功”:“逍遥游”的第二个层面
(五) “圣人无名”:“逍遥游”的第三个层面
(六) “至德之世”:“逍遥游”在社会层面的投射
(七) 庄子的“至德之世”与拉康的“镜像阶段”
1. 镜像阶段
2. 镜像与至人、神人和圣人
3. 镜像与至德之世
第二章 生存层面思考:齐物方可达道
一、通向逍遥的途径:齐物论
(一) 对《齐物论》题目的理解
(二) “齐物”、“齐论”和“齐语言”的内涵
1. “齐物”的内涵
2. “齐论”的内涵
3. “齐语言”的内涵
(三) “齐物”、“齐论”和“齐语言”的先后之辨
二、“无己”逍遥的获得:齐物
(一) “齐物”的第一个层面:齐万物
(二) “齐物”的第二个层面:齐物我
1. 放德而行:庄子对自由人性的向往
2. 吾丧我:自由人性(“德”)的获得
3. 拉康欲望观视野下的庄子物我关系
4. 蝴蝶梦: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 齐物的第三个层面:齐生死
三、“无功”逍遥的获得:齐论
(一) 庄子对儒家“礼”与“仁”的解构
1. 庄子的“无己”与儒家的“克己”
2. 庄子对“礼”的解构
3. 从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看庄子对儒家之“礼”的解构..
4. 庄子对“仁”的解构
(二) 庄子对儒墨“是”、“非”的解构
1. 庄子对“是”、“非”之二元对立性的解构
2. “道”的不可分割性和无限循环性
(三) 儒墨经典文本的建立
(四) 精神分析视野下儒道主体
1. “俄底浦斯情结期”之儒道主体
2. 符号界之儒道主体
第三章 语言层面思考:无言最是逍遥
一、儒道之“雅言”与“无言”
二、言说的欲望:欲望是对体制的欲望
三、“言”与“道”的关系
(一) 道不可言
(二) 言不及道
1. 语言分裂侵害“道”
2. 语言没有一定的标准
四、“卮言”:与道往来之言
(一) 卮言的流变性
(二) “卮言”是一种无欲望之情的语言
(三) 能指与所指视野下的言意关系
五、用心若镜:一种齐语言的状态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庄子的语言怀疑论[J]. 徐克谦. 现代哲学. 2006(01)
[2]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J]. 赵洪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02)
[3]作者和/或他者:一种拉康式的文学理论[J]. 马元龙. 外国文学. 2006(01)
[4]庄子美学研究指瑕[J]. 佀同壮.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5]俳优与《庄子》的文章风格[J]. 洪之渊. 文学遗产. 2006(01)
[6]庄子和谐观对现代人的启示[J]. 刘俊英.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7]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 王国胜. 理论探索. 2006(01)
[8]《庄子·逍遥游》“抟”字及其他[J]. 娄毅. 语文建设. 2006(01)
[9]《庄子》寓言叙事谋略研究[J]. 李艳华. 甘肃社会科学. 2005(06)
[10]《庄子》“转让”类动词及其相关句式的考察[J]. 殷国光. 古汉语研究. 2005(04)
博士论文
[1]《庄子》英译研究[D]. 徐来.复旦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94450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2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之可能
三、研究之意义
第一章 无待“逍遥游”
一、“逍遥游”内涵
(一) “逍遥”义辨
(二) “游”义辨
(三) “逍遥游”与“游戏说”
二、“逍遥游”的三个层面
(一) “小大之辨”: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前提
(二) 庄子的“大”与朗加纳斯的“崇高”的汇通
(三) “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面
(四) “神人无功”:“逍遥游”的第二个层面
(五) “圣人无名”:“逍遥游”的第三个层面
(六) “至德之世”:“逍遥游”在社会层面的投射
(七) 庄子的“至德之世”与拉康的“镜像阶段”
1. 镜像阶段
2. 镜像与至人、神人和圣人
3. 镜像与至德之世
第二章 生存层面思考:齐物方可达道
一、通向逍遥的途径:齐物论
(一) 对《齐物论》题目的理解
(二) “齐物”、“齐论”和“齐语言”的内涵
1. “齐物”的内涵
2. “齐论”的内涵
3. “齐语言”的内涵
(三) “齐物”、“齐论”和“齐语言”的先后之辨
二、“无己”逍遥的获得:齐物
(一) “齐物”的第一个层面:齐万物
(二) “齐物”的第二个层面:齐物我
1. 放德而行:庄子对自由人性的向往
2. 吾丧我:自由人性(“德”)的获得
3. 拉康欲望观视野下的庄子物我关系
4. 蝴蝶梦: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 齐物的第三个层面:齐生死
三、“无功”逍遥的获得:齐论
(一) 庄子对儒家“礼”与“仁”的解构
1. 庄子的“无己”与儒家的“克己”
2. 庄子对“礼”的解构
3. 从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看庄子对儒家之“礼”的解构..
4. 庄子对“仁”的解构
(二) 庄子对儒墨“是”、“非”的解构
1. 庄子对“是”、“非”之二元对立性的解构
2. “道”的不可分割性和无限循环性
(三) 儒墨经典文本的建立
(四) 精神分析视野下儒道主体
1. “俄底浦斯情结期”之儒道主体
2. 符号界之儒道主体
第三章 语言层面思考:无言最是逍遥
一、儒道之“雅言”与“无言”
二、言说的欲望:欲望是对体制的欲望
三、“言”与“道”的关系
(一) 道不可言
(二) 言不及道
1. 语言分裂侵害“道”
2. 语言没有一定的标准
四、“卮言”:与道往来之言
(一) 卮言的流变性
(二) “卮言”是一种无欲望之情的语言
(三) 能指与所指视野下的言意关系
五、用心若镜:一种齐语言的状态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庄子的语言怀疑论[J]. 徐克谦. 现代哲学. 2006(01)
[2]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J]. 赵洪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02)
[3]作者和/或他者:一种拉康式的文学理论[J]. 马元龙. 外国文学. 2006(01)
[4]庄子美学研究指瑕[J]. 佀同壮.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5]俳优与《庄子》的文章风格[J]. 洪之渊. 文学遗产. 2006(01)
[6]庄子和谐观对现代人的启示[J]. 刘俊英.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7]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 王国胜. 理论探索. 2006(01)
[8]《庄子·逍遥游》“抟”字及其他[J]. 娄毅. 语文建设. 2006(01)
[9]《庄子》寓言叙事谋略研究[J]. 李艳华. 甘肃社会科学. 2005(06)
[10]《庄子》“转让”类动词及其相关句式的考察[J]. 殷国光. 古汉语研究. 2005(04)
博士论文
[1]《庄子》英译研究[D]. 徐来.复旦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94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9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