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礼乐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7 19:08
颂的产生与发展与祭祀密切相连。《周颂》的产生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上古以来的祭祀礼乐既是其前源。因此,《周颂》产生的源头可追述到先周时期。颂是祭祀的文化载体。《周颂》反映了先周及周的宗教祭祀状况,集中体现了上古以来对血缘观念的重视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思想。礼乐产生之初皆以祭祀为载体,但周代礼乐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成熟姿态。礼乐的成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礼目的扩展,二是礼乐政治内涵的增加。作为祭祀礼乐,《周颂》涵盖了周代“五礼”的内容,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集中体现。周人宗教改革重新建构了天人关系,其基本立足点在为人设想。周人首先以天命观念改造了殷商的上帝观念,建立了更为和谐的天人、神鬼关系。周人一方面尊从天的至上性,宣扬天命为其政治活动张目,另一方面认识到了“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周人天人关系以“德”为内质,将天命与人的德行功业联系起来。周人神鬼观念集中体现在对祖先祭祀受到重视。在《周颂》中主要表现为先王崇拜。《周颂》祭祀注重祖先的德行。总之,《周颂》反映了殷商以来天人观念、神鬼观念变化中对人的重视。宗教神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是《周颂》产生的文化土壤。《周颂...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周颂》研究回顾及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周颂》与祭祀
2.1 《周颂》之产生与祭祀
2.2 《周颂》与原始宗教祭祀
2.3 《周颂》与祭祀礼乐
第三章 《周颂》祭祀中的天人问题
3.1 周人对天与人的审视
3.2 周人鬼神观念的变化
第四章 《周颂》与国家宗教政治
4.1 《周颂》与周人宗教理论
4.2 《周颂》与周代社会政治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祭祀祖先和以性娱神——《周颂》、《九歌》祭祀诗两极现象的文化考察[J]. 刘惠卿. 中国文学研究. 2005(04)
[2]《诗经》“颂”诗名义考原[J]. 周延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3]颂为“仪式叙述”说[J]. 韩高年. 甘肃社会科学. 2002(05)
[4]西周初年祭礼颂歌考述[J]. 马银琴. 中国文学研究. 2002(01)
[5]从西周礼制改革看《诗经.周颂》的演变[J]. 夏含夷.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6]《颂》诗新说——“颂”为原始宗教诵辞考[J]. 刘毓庆. 晋阳学刊. 1987(06)
[7]关于周公“制礼作乐”[J]. 杨向奎. 文史知识. 1986 (06)
[8]周代“大武”乐的考释[J]. 高亨. 山东大学学报. 1955(02)
本文编号:3595277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周颂》研究回顾及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周颂》与祭祀
2.1 《周颂》之产生与祭祀
2.2 《周颂》与原始宗教祭祀
2.3 《周颂》与祭祀礼乐
第三章 《周颂》祭祀中的天人问题
3.1 周人对天与人的审视
3.2 周人鬼神观念的变化
第四章 《周颂》与国家宗教政治
4.1 《周颂》与周人宗教理论
4.2 《周颂》与周代社会政治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祭祀祖先和以性娱神——《周颂》、《九歌》祭祀诗两极现象的文化考察[J]. 刘惠卿. 中国文学研究. 2005(04)
[2]《诗经》“颂”诗名义考原[J]. 周延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3]颂为“仪式叙述”说[J]. 韩高年. 甘肃社会科学. 2002(05)
[4]西周初年祭礼颂歌考述[J]. 马银琴. 中国文学研究. 2002(01)
[5]从西周礼制改革看《诗经.周颂》的演变[J]. 夏含夷.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6]《颂》诗新说——“颂”为原始宗教诵辞考[J]. 刘毓庆. 晋阳学刊. 1987(06)
[7]关于周公“制礼作乐”[J]. 杨向奎. 文史知识. 1986 (06)
[8]周代“大武”乐的考释[J]. 高亨. 山东大学学报. 1955(02)
本文编号:3595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95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