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文学“都市乡土”的空间想像
发布时间:2022-02-11 19:08
本论文关注的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上海、台北与香港三城文学中城市/都市乡土空间想像的生成与成熟,及三城文学都市想像的变迁,由此从一个侧面考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走出“乡村中国”的叙事、进入城市/都市叙事的整体格局的变动,并思考三城都市文学的成熟在中国文学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都市不仅仅是可以入文的意象,也不仅仅是故事行进与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它是独立的生命体,有自己的身世、历史记忆与文化性格,是乡村之外的自足空间。它不仅具有都市共有的物质景观与精神景观,更拥有乡土空间蕴藏的独特个性。因此,成熟的都市想像应有自觉的空间意识,不仅着眼于都市共有的景观,还必须深入都市空间内部,在“都市乡土”的呈现中展示各个都市的个性。 文学刊物《上海文学》、《联合文学》、《香港文学》在三城文学流变中具有典范意义,或者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是三地文学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由它们考察三城文学,可以清晰把握三城/地文学的脉络。 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1980年代三城文学城市想像的开启和变动,第二部分提出“都市乡土”的概念,第三部分考察1990年代以来三城文学“都市乡土”空间想像的...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研究借鉴
时间跨度和空间选择
样本选择
基本构架
第一章 1980年代三份刊物的城市想像流向
第一节 形象上海:渐行渐浓的“上海味”——八十年代《上海文学》的上海想像
第二节 都市台北:热情的现代化荒城——八十年代《联合文学》的台北想像
第三节 空间香港:游走、索骥与“香港性”剖析——八十年代《香港文学》的香港想像
第二章 “都市乡土”
第一节 流动的“乡土”——“乡土”概念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都市乡土”辨
第三章 街巷与街区:穿越历史与现实的论述
第一节 后街人生
第二节 街与家的同质性
第三节 街巷的空间意涵
第四节 街巷沉浮史
第五节 空间差异与生命记忆
第四章 社区:记忆与失落
第一节 眷念弄堂氛围
第二节 漂流的眷村
第三节 从唐楼到屋村
结语
都市乡土的窘迫
我城与他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J]. 丁帆. 文学评论. 2005(04)
[2]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 陆扬.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4)
[3]“文学上海”与城市文化身份建构[J]. 陈惠芬. 文学评论. 2003(03)
[4]论“都市乡土小说”[J]. 范伯群. 文学评论. 2002(03)
[5]台湾新世代都市小说初论[J]. 朱立立.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6]都市性与乡土性的融合与衍进──香港小说艺术论之一[J]. 袁良骏. 江汉论坛. 2000(05)
[7]四十年代诗歌写作中的“摄影主义”手法研究[J]. 姜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
[8]漫谈香港都市散文——在香港市政局文学月会上的讲演[J]. 陈少华. 华文文学. 1995(02)
[9]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J]. 吴福辉. 文学评论. 1994(01)
本文编号:3620802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研究借鉴
时间跨度和空间选择
样本选择
基本构架
第一章 1980年代三份刊物的城市想像流向
第一节 形象上海:渐行渐浓的“上海味”——八十年代《上海文学》的上海想像
第二节 都市台北:热情的现代化荒城——八十年代《联合文学》的台北想像
第三节 空间香港:游走、索骥与“香港性”剖析——八十年代《香港文学》的香港想像
第二章 “都市乡土”
第一节 流动的“乡土”——“乡土”概念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都市乡土”辨
第三章 街巷与街区:穿越历史与现实的论述
第一节 后街人生
第二节 街与家的同质性
第三节 街巷的空间意涵
第四节 街巷沉浮史
第五节 空间差异与生命记忆
第四章 社区:记忆与失落
第一节 眷念弄堂氛围
第二节 漂流的眷村
第三节 从唐楼到屋村
结语
都市乡土的窘迫
我城与他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J]. 丁帆. 文学评论. 2005(04)
[2]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 陆扬. 外国文学研究. 2004(04)
[3]“文学上海”与城市文化身份建构[J]. 陈惠芬. 文学评论. 2003(03)
[4]论“都市乡土小说”[J]. 范伯群. 文学评论. 2002(03)
[5]台湾新世代都市小说初论[J]. 朱立立.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6]都市性与乡土性的融合与衍进──香港小说艺术论之一[J]. 袁良骏. 江汉论坛. 2000(05)
[7]四十年代诗歌写作中的“摄影主义”手法研究[J]. 姜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
[8]漫谈香港都市散文——在香港市政局文学月会上的讲演[J]. 陈少华. 华文文学. 1995(02)
[9]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J]. 吴福辉. 文学评论. 1994(01)
本文编号:3620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20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