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苏轼文艺美学的道教情怀

发布时间:2022-02-22 11:35
  在崇道氛围格外浓厚的北宋,道教的审美意义似乎得到了人们特别的认同。当时的众多非道教人士,从皇帝、大臣到普通文人士大夫都自觉不自觉地把道教审美和创造作为一种风尚,使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弥漫着浓郁的道教色彩和朦胧的道教情怀。苏轼,生活在堪称是文人士大夫如鱼得水的时代,他早年深受儒家思想熏染,虽长期沉浮于宦海,但其内心却又向往道家道教的自由逍遥,在其文艺美学中无不体现出儒道释融会而又终归于道的特色。本文首先从苏轼儒道释皆通而又终归于道的士大夫审美化人格着手,去逼近,去解读渗透于苏轼文艺美学的道教情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初步探析了苏轼文艺美学道教情怀的成因;第二章剖析了苏轼文艺美学道教情怀“高风绝尘”的“生—美”基调;第三章从其创作论探讨了修“道”与创“艺”的相通性,从而体现出苏轼文艺美学的道教色彩;第四章从其技巧论展现了苏轼自然率真的道教“无艺之艺”的艺术技巧;第五章从其文艺所呈现的天然、平淡的美学风格体现出崇尚“自然”“无为”的道教,不重雕琢的审美、体道之至美的道教情怀和意蕴。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一、北宋较之唐代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其道教底蕴
    二、北宋道教的时代特色
    三、以苏轼为代表的儒释道融合而又终归于道的士大夫审美化人格
    四、北宋道教美学思想的特点
第一章 苏轼文艺美学道教情怀的成因初探
    第一节 北宋崇道氛围的濡染
    第二节 家族崇道的熏陶
    第三节 生平崇道经历的影响
第二章 苏轼文艺美学道教情怀的基调:高风绝尘的“生—美”观
    第一节 “贵生”、“乐活”追求生命的现实美
    第二节 “养气全生”的上清派炼性的生命体悟美
    第三节 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超然美
第三章 “吾所为文,必与道俱”的创作论
    第一节 虚静的审美创造自由心态论
    第二节 “忘笔而后能书”的不“艺”之艺
    第三节 技道相通与技道两进
第四章 自然率真的无“艺”之艺
    第一节 “不能不为之”的文艺情本论
    第二节 “曲尽真态,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无“艺”之艺
    第三节 书求率意的无法之法
第五章 天然、平淡的美学风格
    第一节 “无意于佳”的创作心态
    第二节 “随物赋形”的美学主张
    第三节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实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教美学笔谈录[J]. 潘显一,李裴,张崇富,李知恕,申喜萍,李珉,蔡华.  世界宗教研究. 2003(02)
[2]文化享乐:宋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动因[J]. 徐清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5)
[3]苏轼美学思想新探[J]. 阎自启.  洛阳大学学报. 1997(03)
[4]论苏轼以道为主的美学理想[J]. 杨存昌.  齐鲁学刊. 1996(04)
[5]试论苏轼贬谪时期的思想与创作[J]. 张晶.  中州学刊. 1990(06)
[6]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J]. 王水照.  文学遗产. 1989(05)
[7]东坡与道教[J]. 王国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02)
[8]苏轼岭海时期的心态模式[J]. 李越深.  北方论丛. 1989 (04)



本文编号:3639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39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5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