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存在的追询 ——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人学主题

发布时间:2022-02-22 15:08
  “人”的话语是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主要话语类型之一。从五四新文学运动提倡“人”的文学,到新时期之初的人道主义思潮,中国现代启蒙知识分子始终致力于大写的“人”的建构。然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先锋小说中,旧有的人文神话被消解。先锋派作家高扬非理性的旗帜,疏离了以往文学创作中经常使用的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而从本体意义上对人及其存在状态加以考察。通过对人的生存本相和存在实质的揭示,对人在非理性生存格局下的生命状态的关注,及对人类生存困境及其救赎之路的不懈探查,使新时期以来的人学主题通过个体思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先锋小说对人及其存在状态的去蔽和祛魅,为文学创作对“人”的发现和认识打开了另一条巨大的通道。先锋并不只是代表艺术的前卫性,他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上站在时代前列的人。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现实一种”:生存的苦难和存在的荒诞
    (一) 、 反叛:从真实观开始
    (二) 、 苦难:人类的生存本相
    (三) 、 荒诞:存在的真实本质
二、 “欲望的旗帜”:非理性生存格局下的存在图景
    (一) 、 欲望凸镜下的人性形态
    (二) 、 “贫乏时代”的“精神报告文学”
三、 “在细雨中呼喊”:存在的勇气与绝望的救赎
四、 另一种“‘人’的发现”:先锋小说的“人学”意义
注释
参考文献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鲜血梅花: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J]. 倪伟.  当代作家评论. 2000(04)
[2]洪治纲专栏:先锋文学聚焦之四——先锋文学的苦难原理[J]. 洪治纲.  小说评论. 2000(04)
[3]洪治纲专栏:先锋文学聚焦之一──先锋的精神高度[J]. 洪治纲.  小说评论. 2000(01)
[4]世纪末的精神画像──论格非九十年代小说创作[J]. 易晖.  小说评论. 1999(06)
[5]试论余华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鲁迅启蒙话语的解构[J]. 耿传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03)
[6]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 郜元宝.  文学评论. 1994(03)
[7]回顾先锋文学——兼论八十年代的写作环境和文革记忆[J]. 吴亮.  作家. 1994(03)
[8]失语和发声[J]. 北村.  文学自由谈. 1991(02)



本文编号:3639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39694.html

上一篇:解读夏完淳  
下一篇:清初诗经学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4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