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淖记事》英译本“散文味”的淡化
发布时间:2022-05-03 00:20
"散文化"是汪氏小说的典型特点,也成为了他小说的一张名片。在其作品的英译中,保留这种"散文味"对译者来说是一项挑战,考察了译者对"信达雅"之"信"的拿捏,也是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之一。对比研究《大淖记事》原文和邝文东的英译本[1],发现原文在遣词造句、文章结构、语言内容方面表现出浓郁的"散文味儿",而译者在译文中删减原文内容、变换句式,致使原文的"散文味"在译文中变得稀薄。研究发现,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有三:英汉语言系统的不同、文化差异、译者的"有心之失"。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大淖记事》原文中“散文味”的具体表现
二、邝译本对原文”散文化笔法“的处理
(一)对原文准确用词的处理
(二)对原文方言、俗语的处理
(三)对原文释句(副文本)的处理
(四)对民间手艺与戏曲艺术描写的处理
(五)对小说松散句式结构的处理
三、“散文味”由浓转淡的原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汪曾祺《大淖记事》的词、句修辞艺术[J]. 黄京玄.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4)
[2]浅谈《大淖记事》的散文化[J]. 明洪慧. 学理论. 2010(13)
[3]短篇小说艺术领域的精彩篇章——大《淖记事》解读[J]. 魏家骏. 名作欣赏. 2007(01)
[4]散文味臆说[J]. 周冠群. 当代文坛. 1993(04)
本文编号:3650252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大淖记事》原文中“散文味”的具体表现
二、邝译本对原文”散文化笔法“的处理
(一)对原文准确用词的处理
(二)对原文方言、俗语的处理
(三)对原文释句(副文本)的处理
(四)对民间手艺与戏曲艺术描写的处理
(五)对小说松散句式结构的处理
三、“散文味”由浓转淡的原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汪曾祺《大淖记事》的词、句修辞艺术[J]. 黄京玄.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4)
[2]浅谈《大淖记事》的散文化[J]. 明洪慧. 学理论. 2010(13)
[3]短篇小说艺术领域的精彩篇章——大《淖记事》解读[J]. 魏家骏. 名作欣赏. 2007(01)
[4]散文味臆说[J]. 周冠群. 当代文坛. 1993(04)
本文编号:3650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5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