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变异
发布时间:2022-10-15 14:39
从各方面看,30年代文学都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大高峰,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复杂的一个时期。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时期的看法却简单化、模式化了。而且明显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者多忽视30年代中国文学与外国,特别是欧洲的关系。本文认为30年代中国文学其实是与欧洲关系相当密切,它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欧洲文学的发展可以说是同步的。同时它对欧洲文学的接纳更加深广,而变异更加明显突出。本文主要考察了欧洲现代性的主要内容,如人道主义、理性主义,以及文学思潮和手法在中国接纳与变异的深层因素。同时论文在考察这些问题时也注意了它们在中国发展的连续性问题,主要将它们在30年代的发展和五四时期作了比较和对照。 论文分三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界定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提出了接纳与变异的对象和模式。同时也提出了影响中国文学发展的几大矛盾因素,这些构成了中国的特殊情境,影响着对欧洲的接纳和变异。论文第二章分两节,第一节主要从译介的角度考察了30年代中国文学对欧洲的接纳。与20年代相比,30年代中国文学与欧洲关系更加广泛和深入。第二节则具体分析了推动中国文学对欧洲接纳的原因,主要有现代性追...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接纳与变异的对象和模式
第二章 广泛与深入:欧洲文学在30年代中国的传播及内在驱动
第一节 欧洲文学在中国影响的深入
1 30年代文学与英国文学
2 30年代文学与法国文学
3 30年代文学与德国文学
4 中北欧以及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接纳欧洲的内在原因
1 超越民族与文化传统设限的现代性追求
2 思想文化的开放和真正世界意识的兴起
3 独立知识分子的形成
第三章 多维与复杂:中国对来自欧洲影响的变异及深层原因
第一节 变异的多种形态
1 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多向发展
2 启蒙理性在中国的工具化
3 欧洲的文学思潮和表现手法的综合化走向
第二节 欧洲文学和思潮在30年代中国变异的原因
1 从“立人”到“立国”的感时忧国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合流
2 对欧洲现代性的反思与本位文化身份的认同
3 深层的乡土文化的推动
4 来自话语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压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691488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接纳与变异的对象和模式
第二章 广泛与深入:欧洲文学在30年代中国的传播及内在驱动
第一节 欧洲文学在中国影响的深入
1 30年代文学与英国文学
2 30年代文学与法国文学
3 30年代文学与德国文学
4 中北欧以及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接纳欧洲的内在原因
1 超越民族与文化传统设限的现代性追求
2 思想文化的开放和真正世界意识的兴起
3 独立知识分子的形成
第三章 多维与复杂:中国对来自欧洲影响的变异及深层原因
第一节 变异的多种形态
1 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多向发展
2 启蒙理性在中国的工具化
3 欧洲的文学思潮和表现手法的综合化走向
第二节 欧洲文学和思潮在30年代中国变异的原因
1 从“立人”到“立国”的感时忧国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合流
2 对欧洲现代性的反思与本位文化身份的认同
3 深层的乡土文化的推动
4 来自话语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压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691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91488.html